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接连打造了一系列世界级重器。图为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近日,记者走进江门市华龙膜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膜材”)的生产车间,火热的生产场景让人感受到江门中小企业发展的脉动。该公司营销总监何松柏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在越南市场实现了‘零’的突破,出口量已达到50吨。”
华龙膜材的发展,正是江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工业基地,拥有五金、食品、造纸等25个全国特色产业基地,拥有近3万家制造业中小企业,占工业企业的99%。近年来,江门坚持制造业当家,不断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大力培育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广大中小企业也成为江门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江门成功入列“国家队”。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华龙膜材是一家专业生产PE薄膜的企业。从2021年开始,该公司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先后研发出可替代日本、韩国等进口同类产品的高端薄膜产品,连续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PE薄膜制造商,并于2023年成功入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向记者分享开拓海外市场的喜悦之余,何松柏也表示,对于当今的海外市场,“客户已经不再单纯地注重价格了,质量是更关键的因素”。
同样在2023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门航通”),近年来接连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等一系列世界级重器。
这些全球“之最”“之首”的背后,是该公司深耕技术创新、推动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生动写照。“我们发挥自身优势,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交付各类船舶逾400艘。同时,参与秘鲁、东帝汶、斯里兰卡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工程建设。”江门航通副总经理王超介绍。
走专精特新之路,让华龙膜材和江门航通凭借核心技术进一步开拓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类似的经验,在江门中小企业中并不罕见。近年来,江门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工程,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新格局,大力培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2022年,江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新增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企业获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实现重点“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新增38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较前一年增长12.6倍。截至目前,江门共有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5家为重点“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江门中小企业正逐步从“小而专”向“精而强”升级,成为推动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速涌现
在位于蓬江产业园的江门星火减震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火减震器”)的生产车间内,一组组机械臂正有序运行,对初步形成的减震器零件进行高精度加工。这些零件,将在不久后成为“江门造”摩托车的一部分。
作为专注于各类型摩托车前后减震器研发与生产的企业,星火减震器如今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减震器生产企业之一。“当初我们瞄准江门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基础,选择在蓬江落户。如今蓬江产业园周边都是摩托车产业相关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到整车制造,再到销售与售后市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配套越来越完善。”星火减震器董事长林国军表示。
林国军口中产业配套越来越完善的蓬江区摩托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是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不仅拥有大长江这样的摩托车行业龙头,还涌现出珠峰摩托、正豪摩托、轻骑集团江门光速、建雅等1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格威精密、万丰摩托、星火减震器等一批零配件企业,形成覆盖原材料、零部件、整车制造、销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一个健全的产业生态链,企业往往呈金字塔型分布,龙头企业之下分布有一大批中小型企业,提供核心配套或负责细分环节生产。
通过“抱团取暖”加强区域协作,进而激活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竞争力,是近年来江门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现象。特别是“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江门依托县域载体和在产业配套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的广大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速涌现。
目前,江门拥有蓬江区摩托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江海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台山市金属制品及材料产业集群、新会区不锈钢产业集群、台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开平市水暖卫浴产业集群、鹤山市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开平市大健康产业集群等8个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5。
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江门样本”
几年前,面对外部市场变化以及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带来的双重挑战,江门市新会区新华胶丝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胶丝厂”)通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举办的一场政策宣讲会,成功与本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建立联系,并合作形成新会区首套应用于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曾经是传统工厂的新华胶丝厂,现已实现纤细胶丝的“一条龙”式生产。该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每年节省逾百万元成本,产品不良率降低3%,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名单。
新华胶丝厂的变化,是近年来江门大多数中小企业升级破局的写照。从2023年成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的14个省级试点城市之一,到今年迈入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行列,江门已成为观察广东中小企业“链式改造”的窗口之一。
近年来,江门发挥“链长制”优势,引领产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带动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金属制品产业链是最早的“试验田”之一。
“当时,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这么多的前期改造投入资金,为了减轻他们的成本压力,我们搭建了一个适配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模块化转型平台,企业前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数字化管理转型。”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咨询委员会专家、广东明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杰昌回忆道。
项目启动后,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加入进来。通过设备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控,产业集群项目内企业生产损耗平均降低16%,核心设备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人均生产效率提升21%。同时,平台打通上下游企业数据壁垒,实现订单、物流、质检等环节的协同管理,产业集群项目内企业订单交付周期平均缩短21%,生产流程内库存下降31%。
如今,江门已累计推动逾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了12个国家级、26个省级、131个市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或案例。2024年,江门还入选省“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地市优秀案例,全省仅3个地市获此殊荣。
从专精特新企业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到区域协作激活产业集聚效应,再到“链式”改造迈入“国家队”,江门正以中小企业为核心支撑,构建起梯度培育与集群发展相辅相成的产业生态,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