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汪俊
11月5日,“创建助力‘百千万’——岭南优秀村史馆宣传展示暨江门市‘我嘅村史 我来SHOW’”活动在江门良溪村启动。一场覆盖全省的村史文化展示活动,缘何在侨乡江门启动?
答案,正蕴含于江门以村史文化激活乡土认同、赋能乡村振兴的扎实步履之中。
江门坐拥“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侨批档案世界记忆遗产,红色基因、华侨精神、农耕传统与非遗技艺在此交融共生,凝铸成岭南文脉中不可复制的乡土底色。
今年以来,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牵头开展创建助力“百千万”——“文明乡风润南粤”系列活动,“打造一批村史文化空间”被列入“展”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
江门市委宣传部及早谋划,在全省率先出台《江门市“寻根·文脉·乡愁”村史文化建设工作方案》,立足“存史、育人、兴村”三位一体目标,将村史文化建设作为传承乡土文脉、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功能多元的村史文化空间。如今,这场侨乡文化寻根之旅已初见成效——409个村庄的历史被重新擦亮,沉睡的乡愁正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动力。
寻根铸魂,乡土记忆“活”起来
村史,是一部村庄的“根脉志”,是涵养乡土情谊、赓续优秀文脉、启迪未来发展的精神基石。
为系统推进这项“寻根工程”,江门构建起“文明办牵头、多部门联动”协同机制,汇聚农业、文旅、党史、地方志等专业力量,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共建格局。
在示范引领上,江门优先在全国文明村镇、“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镇)中,遴选“基础好、底蕴深、意愿强”的乡村,按照史料收集类、选址建设类、优化提升类三个类别量身定制建设方案,分层分类打造差异化村史文化空间。
针对村史挖掘难题,江门组建“专家学者+本土文化员+村民代表”团队,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记录等方式,系统梳理村庄建制沿革、民俗非遗等历史资源,汇成乡村记忆图谱,乡土记忆“活”起来。
在恩平市,当地依托碉楼、旧祠堂等既有建筑“修旧如旧”。“我们不搞大拆大建,突出乡土本味。”恩平市文明办负责同志介绍,恩平开展地毯式口述史采集与田野调查,从历史沿革、村容变迁到名人乡贤,力求全方位、多维度还原乡村演进足迹。
在“寻根·文脉·乡愁”项目推动下,挖掘提炼村史文化,已成为江门深化桑梓认同、凝聚奋进共识、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石。一页页精心编纂的村志、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段深情的乡音口述,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深植于乡民心中,让沉睡的乡愁转化为共建家园的澎湃动力。
古韵新声,村史文化“潮”起来
新会京梅村的蔡李佛文化中心,一群少年迎着晨光操练拳法,招式间流淌着百年非遗的韵律;社交平台上,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我嘅村史 我来SHOW”的镜头,向网友展示这座“功夫故里”的烟火日常。
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正是江门推动村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
江门将沉睡的村史文化视为珍贵的乡土资源,通过系统性“双创”,使其从静态陈列走向活态传承,为乡村铸魂赋能。
具体实践中,江门以红色基因、农耕记忆、华侨精神、非遗技艺、宗祠古韵“五大文化密码”为钥匙,深挖村庄个性,打造出一批“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史空间。
在台山冲源村,村史馆聚焦革命历史,系统展示40余位先辈参与解放战争的英勇事迹,成为激荡家国情怀的红色课堂;开平平原村则以农耕为主题,蓑衣、水车、播豆机等老物件,无声讲述着土地与人的深厚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创新推出“我嘅村史 我来SHOW”活动,以主播探访、村民自述、短视频展播等鲜活形式,推动村史文化实现“现代化转译、潮流化包装、网络化传播”,成功唤醒年轻一代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
“我们推动村史文化从‘幕后’走向‘台前’,就是要让农耕记忆、华侨精神、红色基因等地域文化标识焕发新生,成为讲好侨乡故事、塑造乡村品牌、促进产业融合的有力支撑。”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旅融合,村史价值“旺”起来
清晨的蓬江良溪古村,青石板巷里已响起游客的脚步声。
昔日“深闺珍藏”的村史资源,如今已成为江门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
江门正通过“村史+农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让历史建筑变身“活态展陈”,让传统节庆成为“沉浸课堂”,让非遗技艺化为“可触记忆”,让农家滋味升华为“情感符号”,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的深度转化。
其间,不同村落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开平赤坎华侨古镇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的辐射力,活化百年骑楼街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台山五丰村以“归侨文化博物馆”为支点,打造风情美食街、主题民宿群,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这种从“文化珍藏”到“产业出圈”的华丽转身,正是江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兴农”融合思路的生动诠释。
通过精心策划“古村探秘”“寻味乡愁”“非遗研学”等主题线路,江门推动田园风光、生态农业与文化深度体验有机结合,村史文化的“软实力”,正持续转化为驱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硬支撑”。
古今相融,善治乡风“润”起来
新会茶坑村里,几位村民围坐在“叠绳堂”调解室内,化解一桩邻里纠纷。这间以村史记载中自治机构命名的调解室,将先贤梁启超的“乡治”理念,悄然转化为新时代“小事不出村”的生动实践。
绵延数百年的村史不仅承载着文化记忆,更蕴藏着治理智慧的深厚矿藏。江门创新探索出一条“村史赋能善治”的有效路径——将村规民约作为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关键衔接点。全市1345个村居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时,深入挖掘本村历史上行之有效的自治经验,将其创造性转化为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的乡土化公约。这些融合地方韵味的民约,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注入了时代内涵。
基于各自深厚的文化积淀,各村形成特色鲜明的治理模式:开平强亚村结合村民生活习惯,在村口古榕树下设立“从榕议事”厅,形成“村民小组+乡贤理事会”治理体系。同时打造“德邻汇”数字平台,实现村民“网上投票”“网上办事”,传统治理智慧与数字平台相得益彰。恩平歇马村活化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教子台”,将“勤学善思、孝悌仁爱”等古训转化为现代家庭规范,有效提升村民道德自觉。
这些由村史智慧淬炼而成的村规民约、道德评议和家风家教,已成为江门乡村破旧立新、凝聚共识、深化善治、培育乡风的重要载体,实现了从静态文本到行为指南、从柔性约束到自觉行动的深刻转变。
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江门以村史为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独具侨乡特色的生动注脚。
“播下文化的种子,点亮的是精神的灯火,铺展的是振兴的道路。”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江门将持续推进“寻根·文脉·乡愁”村史文化建设,让村史这一深沉力量,持续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