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放在制造业上。图为实体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高新区(江海区)。
高新区(江海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图为绿色掩映下的白水带篮球场。
高新区(江海区)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每季度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活动。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建党100周年,高新区(江海区)发布了共计17个章节、超6万字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纲要》),为高新区(江海区)未来发展描绘宏伟蓝图。
近日,针对《规划纲要》起草过程、特色、亮点等方面情况,本报独家专访了江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区大湾区办主任熊伟光,对《规划纲要》进行深入解读。 文/李雨溪 曾健伟 李文俊 图/郭永乐 李雨溪 江海区委宣传部
谈起草过程
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
问:首先请您谈谈《规划纲要》的起草过程。
答:“十四五”时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高新区(江海区)来说,是融入大湾区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发展期,科学编制好《规划纲要》意义非常重大。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2019年12月起,高新区(江海区)启动了《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区主要领导牵头进行多次专题研究,区发展和改革局统筹各专业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先后完成了“十三五”评估、“十四五“前期研究。
其间,高新区(江海区)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在媒体发布“畅想‘十四五’、开启新篇章”主题征文活动,向公众推出“‘十四五’规划公众建言献策”问卷调查活动,先后召开四场对专家学者、基层代表、退休老干部、党外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征询座谈会,最终将反映比较多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方面的诉求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吸收到《规划纲要》中来。
谈编制特点
既“一脉相承”又有高新(江海)特色
问:《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怎样与省、市相衔接?
答:《规划纲要》在体例和结构上基本与市《规划纲要》保持一致,部分章节根据实际进行适度调整。《规划纲要》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共17章,超6万字。
第一板块为总论,由导语和第一、第二章构成。总结“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形成的良好基础,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存在问题及发展机遇。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板块为分论,由第三章到第十六章构成。总体上按照市《规划纲要》、区委规划建议明确的重点任务进行组织,突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双区”建设、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三区并进”、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民生保障、依法治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十四个领域阐述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第三板块是保障措施,由第十七章构成。主要阐述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与监督考评等内容。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高新区(江海区)非常注重与省、市《规划纲要》衔接,体现“一脉相承”。在规划指标、内容与省、市保持衔接的同时,落实省、市支持高新区(江海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研究梳理重大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事项,多次向省发改委、市发改局报送提请纳入省、市“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争取上级规划体现更多高新(江海)元素。据了解,省《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及江门14处,其中提及高新区(江海区)3处,并成功向上级争取赋予高新区(江海区)“珠江西岸产业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定位。市《规划纲要》文本中提及高新区(江海区)达36处,项目工程包提及高新区(江海区)50处,我们将积极争取高新区(江海区)更多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纳入市规划盘子。
问:《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怎样与新发展阶段相结合,高新(江海)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在《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区委相关全会的精神,结合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对高新区(江海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十四五”期间预判的发展机遇进行了科学分析,突出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提出一些重点的工作任务:
首先,全面融入“双区”建设。考虑到高新区(江海区)是江门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在“双区”建设中,应当更加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发挥更为重要的特殊作用。所以,区别于省、市的一般做法,我们不仅在《规划纲要》文本中具体描述了参与“双区”建设,对接“双城”联动的重点任务,也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总定位,并在产业发展上,提出要着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提出了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发展格局重要节点这么一个思路,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更加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区域协调发展样板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也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绿色发展的引领区。
第二,坚持创新引领。《规划纲要》本文中,提出要立足把握“高”“新”发展的总定位,更加积极主动扛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旗。与市《规划纲要》的排序有所不同,高新区(江海区)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放在十四项重点任务的首位,力争在未来的五年,能够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上继续争先进位。
第三,更加突出工业立区、制造强区。在《规划纲要》中,把“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予以强化,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放在制造业上,全力构建“3+3”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体系,全力打造新兴产业链。
第四,继续推进江海版“三区并进”。打造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产城人融合发展区、都市农业生态区,强化与新会睦洲、三江的资源协同,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用单独一节内容来突出,提高治理效能和统筹能力,从而希望在“十四五”期间,能够聚集一切优势力量,统筹推动区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
第五,全面突出绿色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最强的回音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第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积极回应网友、社会公众对区域教育事业、卫生健康等工作的高度关切,针对高新区(江海区)目前在民生保障等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将教育发展等内容单独成章,并将收入就业、社会保障、保护妇女、保护未成年人等内容单独成节,强调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
第七,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十四五”时期,高新区(江海区)安排了新型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集群等10大领域的重大项目工程包,总投资超1200亿元。
问:“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规划纲要》中教育、民生单独成章,高新区(江海区)如何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答:教育方面,《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高新区(江海区)将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打造“学在江海”金品牌。首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公办及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推动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发展。同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规划纲要》第十四章提出,未来五年高新区(江海区)将继续强化民生保障、建设幸福江海,这其中包括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健康江海”、提高居民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权益等。
谈发展目标
七个“更”贡献高新(江海)力量
问: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利好叠加,高新区(江海区)迎来崭新发展机遇,基于此,对于“十四五”期间有着怎样的目标与雄心?
答:定量方面,总量目标根据区委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增幅高于珠三角和全市平均水平。考虑到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高新区(江海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必要条件,且“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是主题,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保持7%的增速是合理的,也是积极进取的,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定性方面,根据区委规划建议要求,高新区(江海区)坚持“十四五”发展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呼应,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群众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七个“更”的目标:创新驱动更加显著、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改革开放更高水平、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生态环境更为优美、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治理效能更加明显。
指标体系方面,与省、市保持一致,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五个方面设置20个指标。此外,为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侧结构的关键作用,在《规划纲要》中提出争取“十四五”时期完成工业投资超640亿元、交通投资超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600亿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0%以上,为全市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高新(江海)力量。
谈发改工作
做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
问:为推动落实我市“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区发改局将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答:发改部门作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在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方面,主要狠抓几项工作。
一是要抓紧统筹做好《规划纲要》落地工作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规划纲要》的任务分工,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抓紧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画好“施工图”,相关规划要努力做到“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把党委政府的战略意图抓紧落地见效。
二是要做好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加快建设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的经济运行分析平台,强化预期管理,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统筹的广度和分析研判的深度,为区委、区政府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经济工作建议,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实现争先进位。
三是要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抓好有效投资。充分利用发改部门作为投资主管部门在项目策划和谋划整合方面的优势,编制好政府投资三年行动计划,安排好项目建设的时序进度,在投融资模式上做好谋划工作。把区重点项目办的协调作用发挥出来,全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快产业项目的落地、补齐基建项目的欠账短板、稳定房地产投资,力促全区的投资项目“早落地、早动工、早投产”。
四是要抓好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平台建设。对标深圳特区,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在产业、科技、交通、民生等方面的对接。用足用好产城融合示范区省级试点,以及珠江西岸产业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等省级平台,加快推动江门综合保税区的前期工作,为高新区(江海区)未来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五是统筹抓好能源、价格、物资储备等工作。其中,特别要提前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部署,完善能源双控制度,量化、细化产业项目准入的能耗指标体系,为高新区(江海区)未来长远发展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六是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发改队伍,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发改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