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何榕
11月30日,江门国家高新区深圳产业共建对接交流会在深圳成功举办,10个“总部”“基地”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186亿元。
此次大会以“湾区共建 活力江门”为主题,是高新区(江海区)进一步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全力以赴落实江门市委提出的“六大工程”,推进江海“五大行动计划”的一次率先行动;是贯彻落实市委书记陈岸明在江海调研时的要求和区两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新区(江海区)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江海区委书记聂加伟强调,要落实我市在东组团重点发展部署,紧盯深圳优质企业项目开展精准招商;要强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保障,全力规划好高标准产业园建设。
抓龙头
“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
“我们公司计划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建设德森精密生产制造总部项目,主要生产SMT全自动视觉印刷机、FPC全自动上料机等设备。”深圳德森精密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森介绍,未来德森智能制造将在高新区(江海区)打造德森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并将该项目作为公司募投项目。
一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工程,落实“工业兴区”行动计划,抓好“链主”,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集群实力。目前,高新区(江海区)工业企业已达近4000家,其中亿元企业超100家,国家级高新企业超400家。巴斯夫、三菱重工、西铁城、康宁等一批世界五百强项目已经成功落户高新区(江海区),电机行业全球领导企业德昌电机、电子雾化器行业的全球领先企业麦克韦尔、动力电池行业的百年跨国企业优美科等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在高新区(江海区)动工投产。
未来,通过对外“招大引强”与区内“延链补链”相结合,加强构建“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江海区必将吸引更多的实力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推动高新区(江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本次交流会的签约项目均为“总部”“基地”项目,涉及智能家电、新材料、安全应急产业等多个行业,包括江门摩尔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等10个项目。
高端智能模具及智能家居领域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产业的集聚非常适合我们企业的配套,为我们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高新区还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无论港口还是陆运,都非常便利,为我们企业出口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目前,高新区正在重点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千亿园区。高标准培育安全应急产业,打造“落地江海、立足江门,依托湾区,辐射港澳,服务全国”的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形成“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国际级重点实验室”五维一体的安全产业布局。
江门摩尔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等项目的签约,将在高新区(江海区)今后高起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政策
“硬核”制度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容缺审批”“专班跟进”“投资优惠政策”……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在服务企业上狠下功夫,推出一系列“保姆式”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我们选择高新区(江海区)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政府部门高效实干的工作作风。”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基建部总经理、江门摩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仕松表示,高新区(江海区)招商团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整个团队分工明确、工作高效,项目落地前与我们认真沟通落地细节,项目落地过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周到的服务。”
“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是我们深化‘放改服’改革后一直秉承的目标。”区委副书记、区长郑丹辉介绍,“我们强力推动‘承诺制’‘清单制’‘委托制’‘容缺审批’有效实施,实现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办结,项目审批平均提速1个月。目前,5+X休息日‘不打烊’政府、证照免费邮寄服务、商事登记微信办理等一大批便民服务已经陆续落地实施”。
除了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高新区(江海区)还成立了驻深招商办事处,派遣招商专员紧盯重点产业项目,与深圳企业保持密切接触,提高项目成功率。郑丹辉表示,高新区(江海区)专门组建了产业招商专班与企业落地服务专班,专责跟进招商项目情况。同时,该区出台了《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企业投资代办制实施细则》,由政府招商人员为企业代办投资事项,积极协调企业在落户、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对招商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少跑腿、让项目快落地。
“硬核”的招商服务制度为优质企业在高新区(江海区)落地生根打造了优质营商环境。据了解,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正通过租赁厂房“边建设边投产”,在高新区投资30亿元建设高端生产总部,实现企业“产能扩增”“基地建设”两不误、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