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铺上水泥不再难行
赤水镇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提升群众获得感
赤水圩的街道重新铺了水泥路,焕然一新。
“现在家乡的巷子、街道重新铺了水泥路,还修建了下水道,方便老百姓出行,大家再也不用走坑坑洼洼的烂路了!”近日,赤水镇赤水圩社区居民林月媚连线旅居美国的女儿司徒小萍,讲起家乡发展的新变化,她乐得合不拢嘴。
赤水圩有不少“上了年纪”的道路。“以前,我家附近有一条破烂不堪的小道,晴天扬灰、雨天泥泞,大家头疼不已。”林月媚回忆道。如今,不少居民纷纷为赤水圩的新变化点赞。
据悉,赤水镇立足实际,强化分类指导,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聚焦发展难题,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实施农村公路硬底化、安全饮水、除险加固工程、排洪闸崩塌重建工程等一批利民惠民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文/图 记者/敖转优 通讯员/李耀辉
倾听基层呼声 解决“出行难”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位于赤水镇村道503线上的永步线十七驳桥改建工程现场,这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施工人员相互协作,加快施工进度。
“这座桥建好后,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走陈旧破烂的危桥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也更方便了。”群众纷纷表示。
据悉,永步线十七驳桥全长45米、宽8.5米,是当地群众的一条便捷通道。由于年久失修,桥面坑坑洼洼、桥身满目疮痍,给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主题教育期间,赤水镇统一开展直插村(社区)的“最后一公里”活动,全覆盖走访了所有村(社区),倾听基层呼声,了解群众意愿,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次大规模深入调研中,该镇通过召开群众会议、与村(社区)“一把手”谈心、走访信访群众等“规定动作”,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其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解决“出行难”问题,成为农村群众代表反映最为普遍、集中,最为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之一。
赤水镇将永步线十七驳桥改建工程作为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总投资242万元,进行新建改造桥梁,切实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保障群众安全出行。
新建改造桥梁,只是赤水镇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赤水镇去年实施村道硬化40条,项目总建设里程22.855公里,总投资约1298.18万元。目前,相关工程已基本完成,有效解决了路况差、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让群众感受到了切实的变化,赢得群众好评。
大力建设供水设施
村民告别饮井水历史
“挑水喝,饮井水,淘尽心酸水不来。”这曾是赤水镇三合村委会益民村村民的顺口溜,道出了饮水的艰辛与无奈。
益民村地处赤水镇边远地区,由于各方面原因,该镇供水主管网无法覆盖到此,饮水困难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益民村全村有33户250多人,长期以来,村民都是饮用井水。
主题教育以来,赤水镇下大力气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投入12万元在益民村修建了供水管道等供水设施。2019年,该村实现统一供水,全村人告别了饮用井水的历史。
“村民们都受够了挑水喝的苦日子,得知村里要通自来水,大家都很积极,主动让出土地,而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三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良英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深有感触。结合主题教育,三合村党支部继续把供水设施运行管护作为检视整改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群众饮水的揪心事。经过讨论决定,由益民村集体聘请村民,开展收取水费、维修养护等工作,并以一户一表按照1.4元每吨的价格收取水费,以水养水,用于供水设施运行管护。
益民村村民小组长司徒柏平说:“国家为我们修好了供水设施,解决了我们多年的饮水难问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维护管理好,1.4元每吨的水费价格,村民们都能接受。”如今,益民村还发展起了种植蔬菜、柑橘,养鸡等种养业,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全村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赤水镇还投入10万元实施东山村委会五星、宁溪、迎龙村饮水工程,投入9.7万元实施高山村委会合四村饮水工程,惠及人口1130多人。该镇计划投入30.7万元实施林屋村委会新联、南中、盛溪村饮水工程,让当地村民饮上安全水、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