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平多方面开展帮扶
为困境儿童成长撑起一片天
“六一”儿童节,是最能让人产生无限温情的节日。刚过去的6月1日,是第70个国际儿童节。置身于活动之中,孩子们阳光般的笑颜、银铃般的声音和清泉般的眼神,让人心生暖意。
然而,还有那么一群特殊的孩子,拥有不一般的童年,他们有的年幼丧亲,有的与父母长期分离,有的智力低下,有的自我封闭,有的有不良言行……近年来,开平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困境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在教育、医疗、生活等多方面开展帮扶,为困境儿童的成长撑起了一片天。
文/周佩琳 胡涛
因材施教
确保残疾儿童
享受九年义务教育
黄小豪(化名)祖籍台山,因为生长激素过剩,和同龄人相比身高高出四五十厘米,眼睛高度近视,手肘关节有些许弯曲,在普通校就读时,学习跟不上。2011年,黄小豪的父母决定将其转入开平市特殊教育学校。
“还记得黄小豪刚到我们学校的时候,比较腼腆,不太跟老师沟通、说话。”说起黄小豪,开平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廖婷云记忆犹新。在校期间,该校老师根据其家庭情况与个人身体状况,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在生活技能的培训上,教他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身高优势,教授他为他人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习能力上,因他个人学习的欲望不强,就简单地教授他基本、常用的文字和数字运算技巧。”
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后,黄小豪经常会跟老师说心里话,虽然言语还是不太流畅、清晰,但是他学会了和他人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渐渐地,他还学会帮助他人,热心帮助其他同学,比如帮忙照顾年纪小的学生、帮助脑瘫学生推轮椅,也会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毕业了,我在家里和妹妹一起做烘焙,还可以帮妈妈一起卖水果。”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黄小豪现在主要在母亲经营的店铺里帮忙,有时还会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烘焙技能,给经营烘焙店的妹妹打打下手。
黄小豪的改变,是开平设立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体现。据悉,开平市特殊教育学校于2010年5月经开平市委批准成立,当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招生对象为智力残障、脑瘫、自闭症等特殊儿童,7-15岁的学生以学习基本知识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主,16-18岁则以劳动技能训练为主,所有教育经费支出均由政府资助。
“依托开平市特殊教育学校,我们还通过助学补助、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确保残疾儿童人人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开平市残联办公室主任杨秀芬说,今年以来,开平市已经向128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发放每月50元的助学补贴,并向13名在普通幼儿园就读的学龄前残疾人儿童发放保教费。
“我们现在接收的主要是一些中重度残疾的儿童,轻度且没有攻击性的儿童会建议随班就读,而特别严重的或家在较偏远地区的孩子,则会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廖婷云告诉记者,在开平市教育局的统筹、协调下,该校还与乡镇学校保持长期的联系与合作,乡镇学校教师在经过该校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指导、培训后,承担起送教上门的责任。
康复治疗
家庭支持与配合
至关重要
开平市特殊儿童训练中心成立于2014年5月,招生对象为0-6岁的脑瘫、智力残障、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开平市户籍的0-6岁特殊儿童在中心可接受免费的康复教育。目前,该中心共有学生81名,以自闭症患儿为主,有22名教师以及2名专业治疗师。
“儿童在发育的早期,即0-6岁阶段,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最佳时期。”开平市特殊儿童训练中心主任李惠红介绍,这甚至能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李惠红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唐氏综合征患儿在1岁便被妈妈主动带来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经过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孩子已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而且为人自信,目前已顺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中心还有另外一位“唐宝宝”,5岁时才参与康复训练,整体康复效果欠佳。“如果家长能正确认识孩子的疾病,进行康复训练时也足够重视、配合,一般来说孩子的情况都不会很差的。”李惠红感慨。
“对于特殊孩子的康复,家庭的正确认知、重视与配合很重要。”李惠红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小李(化名)是一名轻中度自闭症患儿,初到中心时,主要由家里的奶奶陪同上课,而奶奶并不认为孩子有自闭问题,不能配合老师的教学,孩子的康复情况也一直不理想。“后来我们做妈妈的功课,要求妈妈陪同上课,妈妈十分理解、配合老师的教学与日常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这个孩子在语言表达、情绪控制、认知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已进入普通小学继续学习。”李惠红笑着说:“听说成绩还不错,尤其是数学。”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在疫情期间持续为72名0-7岁残疾儿童提供线上服务,每天根据各组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训练计划,通过视频、语音等不同的媒体方式开展网络康复教学,并指导家长做好疫情防控和居家康复训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越来越科学、全面,主动带孩子来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家长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李惠红说。
提供保障
多方合力守护
困境儿童成长
马冈镇官塘村的小陈(化名)双亲去世,自小跟着爷爷居住在祠堂里。一家仅靠编织竹器维持生计,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开平市妇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联系开平市女企业家协会对其进行结对帮扶,还发动马冈商会对其进行不定期的捐助。
最终,小陈就读了吴汉良理工学校,并为其解决了三年学费与生活费。“几乎每年寒暑假,开平市女企协会都会组队给孩子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还曾为他提供假期实习的机会。”开平市妇联权益部部长胡琼玉介绍道。
小陈生活的改变,源自于开平市妇联启动的“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团体、个人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马冈镇已有7个爱心集体及个人加入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
“爱心父母”纷纷向困境儿童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捐款帮助困境儿童完成学业及生活补贴,或以走访、电话、书信等多种新式,对困境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情感生活的帮扶。目前,开平市累计有1544个爱心集体和个人加入到“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活动中,募集资金近85万,受惠儿童1604人。
“过去一年,开平市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进一步常态化、制度化,孤儿养育、困难残疾儿童生活补贴等标准也有了全面提升。”开平市妇联主席、市妇儿工委副主任罗雪芳表示,近年来,开平市相关部门、单位形成合力,多措并举,关爱困境儿童的生活情况,不断改善了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
2019年以来,开平市民政局牵头市妇联、市残联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女童救助帮扶和关爱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困境儿童“合力监护 相伴成长”专项关爱行动,加大对困境儿童的保护力度。同时,开平市民政部门已为38名低保家庭的未成年残疾人发放了低保生活津贴、为360名重度未成年残疾人发放了重残护理补贴。
另一方面,开平市关注困境儿童的精神生活。近年来,开平市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手工制作比赛、绘画大赛、阅读活动等文体活动,大力发动困境儿童及家长参与,不断丰富困境儿童家庭的文化生活。每年暑假,团开平市委都会针对留守儿童等困难儿童群体开展“福彩夏令营”“福彩育苗班”“圆梦行动”等活动。
★相关新闻
送教上门为特殊儿童打开一扇窗 “因为这个孩子,我受尽了白眼和歧视。没想到、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小关为多重度残疾儿童,她的绘画作品在2017年和2019年江门市残疾人美术比赛中,并获得二等奖。拿着孩子的绘画比赛的奖状奖金,小关妈妈拭泪对着上门送教的蚬冈镇蚬冈学校小学部主任周艳玲说出了上面的话。 为解决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开平市逐步推行“送教上门”服务,按照家庭自愿、协商一致、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组织开展服务,目前该工作已覆盖开平全市。 开展送教服务把课堂搬到孩子的家里 每一位孩子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而那些中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因自身或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在蚬冈镇有4名适龄儿童。“因为监护人年纪大,加上儿童智力残障程度都相当重,不能适应学校生活。”2014年起,开平市蚬冈学校小学部主任周艳玲和同事就主动参与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从事小学教育近20年,教育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正常儿童,现在指导残疾儿童尤其是智力残障儿童,工作异常艰辛。”周艳玲表示,第一次去家访时,甚至感到震惊。多重残疾的小关是个女孩,略显斯文、笑容可掬,可一个不留神,孩子“兴奋”地往老师们脸上啐口水,只有眼镜后面的眼睛幸免于难。小林则是智力一级残障,见到老师后竟掀老师衣服翻手机。 “送教上门就是把课堂搬到重度残疾学生家里。要做到这看似简单的空间转换并非易事,它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天长日久的坚持、付出和陪伴。”周艳玲表示,特殊孩子在人生起跑线上或许比别人慢了几拍,但是,有家长的坚持、老师的付出、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爱护,一定能让孩子和家长在茫茫黑夜中,重新寻找到了生命的支点。 “上门送教主要以认知课程、生活适应课程和康复训练课程展开送教,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开平市教育局基教股负责人谢洪海介绍,上门送教至少每周开展两次。 产生变化给孩子送去更多温暖与帮助 “对于重度智力残障儿童的教育学,要因人因地制宜,根据所教育对象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周艳玲表示,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缺陷情况,教育原则,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训练目标。 经过多次接触,周艳玲发现小林对手机情有独钟,就通过完成任务奖励玩手机的方式,不断给予鼓励。渐渐地,小林变得越来越主动,生活自理能力也提升了,会扫地、洗脸、穿衣等。针对小关,周艳玲则以绘画为切入口。在折断一支又一支、一盒又一盒的油画棒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的作品在2017年和2019年江门市残疾人美术比赛中,两次获得二等奖。“作为送教上门的普通教师,为自己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周艳玲表示 “目前,开平每位残疾适龄儿童至少配备一名对应教师,尽力给孩子送去更多的温暖与帮助。”谢洪海告诉记者,开平市送教上门服务已经覆盖到开平全市。(文/胡涛 周佩琳)
★记者手记
关爱困境儿童
需要全社会参与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有部分儿童因自身或家庭等原因,面临生存、发展和安全等方面的困境。关爱、保护困境儿童,是爱心工程,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
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首先要从家庭做起,要进一步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及家庭教育;其次,守护困境儿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从记者采访的案例来看,孩子们面对的困境各不相同,需要“对症下药”;做好在校师生教育引导、心理辅导等工作,不歧视、不排斥困境儿童,更是要形成从物质到精神各个层面的师生齐心协力关爱、帮扶困境儿童的氛围;村、社区及相关部门,尽力为困境儿童争取各项保障政策。
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切实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形成最基本、最广泛的共识,才能做到更好的保护。让所有儿童都能够享有童年应有的快乐,这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