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公园山顶修建了小花园,是群众喜爱的休憩场所。
三埠街道仁亲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村内的象山公园是不少市民喜爱的休闲场所。从公园的小道拾级而上,到达山顶后,城市风光、田野韵味尽收眼底。
近年来,三埠街道将仁亲村作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以仁亲农业观光带为中心,依托象山公园、农村“四小园”、周边村庄等,深度赋能乡村振兴,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养生、自然观光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乡村旅游发展和群众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文/图 胡涛 邝艳莉
打造宜居乡村 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打卡象山公园,这里的环境好美。”上周末,家住三埠街道新昌社区的市民刘先生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当天,他们一家都来到象山公园赏景。他表示:“这里距城区近,而且环境优美、视野开阔,非常适合一家人过来游玩。”事实上,近年来,到象山公园游玩、休憩的市民越来越多。
很多市民像刘先生一样,见证了三埠街道将仁亲村打造成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的成效。2018年以来,仁亲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三埠街道聘请第三方公司,对仁亲村进行合理规划,并积极筹集资金,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在开平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三埠街道已投入近300万元,重点建好象山公园、党群活动中心等,大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
仁亲村党支部书记余泳怡表示,近年来,象山公园的环境越来越美,新添了绿地、凉亭,吸引了许多外村人前来游玩。为进一步优化服务,仁亲村争取多方支持,在象山公园开辟了休闲栈道和农家乐区域,并分片区种植黄花风铃木、洋槐、杜鹃、紫薇、山牡丹、凤凰木、木棉花等多种植物,让公园四季花常开。
道路宽了、沟渠通了、垃圾清了、环境美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接下来,三埠街道将加大整治力度,建设美丽生态新农村。
挖掘红色故事
丰富文化内涵
仁亲村是“绿色”的,也是“红色”的。“仁亲村有本地知名的‘三踏半’,革命烈士曾在这里奋战,是著名的红色村。”三埠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苏耀均介绍。
据了解,“三踏半”指仁亲村大林村民小组,因立村时只建了三间半房屋,被乡人俗称为“三踏半”。这里原是台山县第四区荻海埠的前沿,也曾是中共抗战联络的秘密交通站。
如今,“三踏半”还保存着一块长50厘米、宽20厘米的花岗岩墓碑,刻有“革命烈士黄泽成”字样。黄泽成别名李鹰扬,新会籍,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系。1940年9月,黄泽成担任中共中区特委青年部部长,进驻三埠开展抗战宣传,是第一位以特委身份进驻“三踏半”据点的党员。“三踏半”余子超祖屋的门框曾被子弹击中,不起眼的小弹孔成为日军侵华历史的见证。
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禀赋。“我们将深入挖掘仁亲村的红色故事,丰富仁亲村的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文化宣传阵地。”苏耀均表示,也希望借此让广大村民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继承革命前辈光荣传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增添走上致富路的干劲和信心。
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
绘就美丽画卷
仁亲村象山山脚有一片果园,主要种植火龙果等可供采摘的水果。果园周围,还有大片待开发的土地。“这里就是三埠街道统筹推进打造的仁亲田园农业观光项目。”苏耀均表示。
据了解,三埠街道引入多家企业,负责策划运营辖区乡村旅游产业。同时,集中仁亲村委会土地,打造仁亲田园农业观光项目。“目前,我们已引入了专门的种植企业,计划种植7种颜色的稻谷,并建设农田观光栈道和环湖栈道,打造‘七彩稻田’,推动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苏耀均表示。
他表示,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以及三埠街道荻海埠开发建设的推进,未来,游客可以在荻海埠体验侨乡文化,到仁亲村领略田园风光、乡土人情、红色文化,并入住民宿,实现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一条龙”。
此外,仁亲村还将利用新建成的农村卫生服务站,打造成集卫生医疗、志愿服务、图书阅读、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提升农村整体服务水平,在实现村民增收的同时,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的步伐已大步迈开,三埠街道正努力描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打造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