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到2025年,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昨日,开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开幕,开平市委书记余中华代表中国共产党开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不忘初心 接续奋斗——努力书写新征程上的开平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的报告,提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开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并开展“改革创新、产业振兴、聚侨引智、城乡共进、民生攻坚、绿色家园”六大行动,为开平市高质量发展擘画出路线图和任务书。
回首过去五年,开平市持续深化“产业提升、城市提质、工作提效”工作主线,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开平贡献。
展望未来,开平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全力把开平打造成为“先进制造强市、文化旅游名城、山水生态家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开平新担当、新作为。
文/江门日报记者 胡涛
关键词一 政治建设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报告提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开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把基层党建落到实处,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省委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江门市委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把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激发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紧扣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抓住一把手、后备干部、专业干部、年轻干部四个重点,加快锻造一支在格局、素质、能力、作风等方面与开平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把管党治党推向深入,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关键词二 改革创新
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报告提出,开平市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更宽视野推进科技创新。开平市将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深入实施高企提质增量行动,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积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联合创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更大力度加快人才集聚。开平市将充分发挥开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高规格统筹推进人才工作。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鼓励支持港澳人才到开平就业创业。
更高层次推动重点改革。开平市将着眼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一批战略型、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落地,破除制约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
更高起点推进对外开放。开平市将着力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开平产品更好地“走出去”。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进一批高质量、强带动的外资项目。着力完善交通网络,积极打造“四纵三横两铁一港”的综合性交通网络,力争将开平打造为珠西枢纽的重要节点,更加主动融入大湾区主要城市群1小时经济生活圈。
关键词三 产业振兴
构建具有开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报告提出,开平市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具有开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制造业。开平将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水暖卫浴、食品及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链根植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整合翠山湖核心区和周边水口、月山、沙塘、苍城等镇土地资源,打造高水平大型产业园区。
优化提升建筑业。开平市将充分利用省、江门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因地制宜完善扶持措施,擦亮“中国建筑之乡”品牌,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建筑业补链强链延链行动,进一步壮大综合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专业性企业。
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开平市进一步擦亮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把赤坎古镇打造成为中国古镇文化旅游新地标。加快推进开平塘口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荻海埠保护更新综合开发项目、大沙里·欢茶谷、楼冈网墟、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谋篇布局现代服务业。开平市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冷链配送、电子商务、商贸会展、现代金融、工业设计等服务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关键词四 聚侨引智
以华侨资源为独特优势
未来五年,开平市要加强侨资侨智引进,携手海外侨胞共建大湾区、共享大机遇、共圆中国梦。
加强文化交流交融。围绕“固根、筑魂、圆梦”建设主线,开平市加强侨乡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以江门市承办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为契机,全力争取大会固定会址落户赤坎古镇,构筑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家园。
吸引华侨创新创业。以江门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为契机,简化华侨华人投资审批条件,优化华侨华人政务服务环境,引导更多海外侨胞回乡发展。总结推广“鱼菜共生”项目先进经验,通过引智、引资、引技相结合,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来开平创新创业。
深化经贸交流合作。用好海外开平籍社团资源,联合共建海外仓、产业合作基地等平台,引导海外侨资侨企以开平为支点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双边企业、地区开展投资合作。加强水口水暖卫浴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全力支持外贸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
关键词五 城乡共进
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
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开平市要在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推动城乡共进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开平市将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成果应用,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中找准定位,深化“三区并进”发展新思路,推动开平市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定位明确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开平市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成功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现代化理念、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城镇老旧小区、农贸市场改造和社区建设,塑造城市风貌。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平市将围绕绿色、品牌、质量、数字农业,全面提升马冈鹅、大沙茶、禽蛋、丝苗米等本地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品牌竞争力。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打造“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全域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开平碧道等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发展乡村美丽经济。
关键词六 民生攻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财富公平共享、公共服务普惠优质、城市全龄友好,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平市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好“双减”工作。全面推进健康开平建设,支持开平市中心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持续深化医改,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效能。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妥善化解“问题楼盘”,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提升住房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促进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健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宜居型城市。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坚决维护好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持续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树立城市全周期管理意识,强化社会“微治理”。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搭建以开平市群众信访诉求中心(信访超市)为核心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创新“超市+外卖”服务模式,完善线上线下群众诉求解决通道。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亮点品牌项目,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开平和平安开平。
关键词七 绿色家园
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
未来五年,开平市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开平市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力推进潭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强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和入河排污口,确保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和固体废物防治,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
推动绿色家园建设。以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加快推进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建设天露山省级森林公园,打造全域生态茶园专业镇。坚持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高质量建设开平碧道,维育潭江东西走向、南北流向河流廊道等水生态系统,打造贯通全市的生态绿廊,重塑滨水生态城市风貌。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研究编制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有保有压科学实施能耗双控。持续创新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提升建筑领域节能标准,倡导绿色低碳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