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村村民张恩源常为曾经帮助玲珑村的爱心人士拍照片,相册里都是他的宝贵回忆。
在多方支持下,老人们的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老人们生活更加方便了。
董淑猛表示,村里老人们现在最需要的,是老来的照护。 受访者供图
“张桃烈5月31日搬进了重新装修的房子,张恩源则说,他还要等等,过段日子再搬进去。”6月5日,开平市玲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董淑猛告诉记者,玲珑村大多数老人最近住进了重新装修的房子。
白天的玲珑村里一片静谧。村民邓伯正坐在床沿休息,他在5月搬进了升级改造后的房子。“新屋住得很舒服,现在不烧柴火,用上电了。”老人迫不及待与记者分享。房间里亮堂堂的,有新安装的衣柜,原本的柴火灶换成了大理石台面,还添置了家用电器,卫生间的门口加宽了,老人坐着轮椅也能进出自如……
开平市玲珑医院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是一所麻风病防治专科医院,目前,这里住着31位老人。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有董淑猛、徐娜两位医生始终守护,也有来自社会各方的关心关爱,老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因病痛留下的心灵创伤,也随着时间被一点点抹去。
这个小小的村落有过伤痛,也展现着社会善与爱的无穷力量,是大爱开平的一个缩影。
两位医生
为玲珑村带来希望
玲珑医院地处开平的偏远小山村,医院早些年收治的麻风病患者,后来治愈了也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留在小山村里生活,于是,便形成了以麻风病康复者为原住民的玲珑村。玲珑村现在长期住着31位麻风病康复者,平均年龄80多岁,最大的97岁,最小的55岁。
2004年,玲珑村迎来了新变化。
医学生董淑猛和徐娜大学毕业,从外省来到了玲珑医院,但是艰苦的环境吓退了两位年轻人。在返程的火车上,他们收到了当时开平市玲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荣卫的短信:“好儿女志在四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这里有苦也有甜,也有美丽的人生。”
这样一条短信改变了董淑猛和徐娜的人生轨迹。
“张院长当时已经60多岁了,准备退休,他退休以后就没有医生帮助这些老人了。我心想,作为医学生我们不就是要帮助患者吗?又想到这里没有医生,我们就决定要留下来。”徐娜说。
他们最终决定回头,这一回头便是18年。
18年来,他们不仅是玲珑村变化的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玲珑医院累计收治800多名麻风病患者,最高峰的时候有400多人住院。其实,早在1997年,经相关部门认定,开平已经控制住麻风病的流行,达到国家消除麻风病的标准。2008年以来,玲珑医院已经没有现症病人。董淑猛和徐娜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日常的医疗照护,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抚平疾病给老人带来的心理创伤,消除社会歧视,都成了他们的工作。
老人和两位医生的相处不像一般的医患关系,这里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两位医生刚到玲珑医院工作的时候,地处偏僻,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外出不方便,老人们主动给年轻人送菜上门。
种菜、学粤语、每天走1公里的路往返于玲珑医院办公区和玲珑村……克服重重困难,两位年轻医生给深山里的这个小村落,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1年通的水泥路;2006年,玲珑医院建起了新的办公楼;2008年,玲珑村里有了有线电视……改变正在一点一点发生。董淑猛和徐娜与这群老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各界合力
助老人完成“小愿望”
玲珑村村民张恩源的房子里有一张照片是用相框装起来的,尺寸放得很大,照片里的他戴着墨镜,神采奕奕,身后是一望无际蔚蓝的大海。那是张恩源第一次出远门,去看了大海。
2015年国庆假期结束,董淑猛和老人们聊天时,说起假期里和朋友去台山的海边游玩的事。“哎呀,从我们这里翻过几座山就到海边了。”老人们说,自己一辈子都没有翻越过这些大山。
能不能帮老人们实现这个小小的愿望?2015年10月8日晚上9点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董淑猛在玲珑医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大海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玲珑梦之旅”海边一日游筹款倡议书》,为老人募集集体“出去看看”的爱心善款。
出乎意料,倡议书很快便得到了各界爱心人士的响应,大巴开进玲珑村,带着老人们到达台山市的黑沙湾。
“大海,我来过了!”“大海那么大……”“我尝过海水了,真的是咸苦的,但那一刻我的心很甜。”……老人们开心得像小孩一样,几十年的小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是打破闭塞的一次远行。后来,不断有爱心人士支持老人们“出去看看”。被隔绝几十年,老人们的心和社会好像变得近了一点。“他们开朗了许多,有志愿者来探访,他们也会主动搭话。”董淑猛说。
张恩源现在是玲珑村的“外交部长”,董淑猛给他打趣说“这是经过‘组织’认定的”,在去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门市委组织部、开平市委组织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玲珑村的守望》中,原来被村里人称为“村长代表”的张恩源,有了更响亮的名号。
之所以被大家称为“村长代表”,是因为玲珑村的“村长”甄番牛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性格比较外向的张恩源便成了他的“代言人”。
“但‘村长’其实是‘金句王’。”说起和老人们的相处的趣事,董淑猛和徐娜滔滔不绝。
去年拍摄专题片的时候,甄番牛重现了过去住院的场面。那个场景中,许多人到病房来探望生病住院的甄番牛,隔壁床的病友以为他是一名老干部,甄番牛口出金句:“别人以为我是老干部,其实我是‘麻风佬’。”甄番牛和拍摄现场所有的人都笑得喘不过气来……
“在现场的时候大家都笑得很开心,但是后面回想起来,觉得很心酸。”董淑猛告诉记者。玩笑的背后,是老人心中一道深深的疤痕,多少年来,他们用乐观、自嘲来面对命运的嘲弄。
曾经,社会上也“谈麻色变”。“玲珑医院建院65年了,总共才收治了800多名患者,相比其他传染病,麻风病的发病率是非常低的。现在就算患上了麻风病,经过药物治疗,传染性也变得很低。而且一般人被传染的概率不大,因为现在麻风病的传播条件是要长期密切接触,而且要带有易感基因。”董淑猛介绍道。
经过了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努力,这个疾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社会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和因以前所造成的刻板印象而带来的歧视,还需要更多人的理解,需要更多时间去消除。
村里老人
用善意回报善意
玲珑村内,老人们住的房子是2000年修建的,20多年过去,屋顶漏雨也只能修修补补。2021年,政府有关部门投入资金,给老人们搭了一个不锈钢雨棚,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防漏雨,还隔热。
在开平市委市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老人们的房子内部进行了重新装修。今年5月,老人们住进了“新房子”。以前,老人们还用柴火灶,需要出去砍柴,柴砍回来后就堆放在屋子里,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烧柴火的时候,老人们容易被烟熏到,会引起呼吸道的疾病。现在,老人们的厨房全部换成了大理石台面,“我们教他们用电,也有热心的老板给他们添置各种电器,他们可以用电做饭、炒菜、烧水了。”董淑猛说。老人们房子里的卫生间进行了改造,门口加宽了,原本的蹲厕换成了坐厕,老人们生活更加方便了。
自来水也通到了玲珑村,再加装一个增压泵阀,老人们打开水龙头就能用到干净的自来水了。还有爱心企业在玲珑村里安装了健身器材,老人们每天早上起来都喜欢去活络活络筋骨……
采访中,董淑猛仔细讲述这些改变从无到有的过程,他总形容办成了这件事是“一个偶然”,办成了那件事是“走运”。实际上,每一个“偶然”和“幸运”背后,都离不开他的魄力和坚持,也离不开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
玲珑村里的每一位老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辛酸史。但他们很少埋怨,他们用善良反击命运的无情。别人对自己的好,老人们特别敏感。“曾经有一位记者到村里来采访,当时要拍一个镜头,那位记者直接坐到了老人的床上,后来老人告诉我,他觉得那是一个‘好记者’,因为老人觉得别人是愿意靠近自己的。”董淑猛回想起这样一件小事。
经常有志愿者或者爱心人士到玲珑村里来探访,给老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爱心物资。老人们叮嘱董淑猛,要用红纸给这些爱心人士写感谢信。有时候,老人们迎来了客人,直接奔到自己的菜地里,摘最新鲜的蔬菜给客人们带回去。
很久以前有人给张恩源送了一台照相机,他经常带着。采访当天,记者和张恩源聊着聊着,他说要拿他的相册给我们看。相册用报纸包着,有的则用塑料袋装得严严实实,再在外面缠上绳索,整整齐齐的。张恩源用相机拍下的,几乎都是经常来探访、帮助老人们的人,跟合影中的哪一位有什么故事,他都记得非常清楚。他向记者展示着一张一张照片,相册里全部都是他宝贵的回忆。
陪伴老人终老 用心留住历史
2016年,在董淑猛和徐娜结婚十周年之际,他们为玲珑村里的张桃烈和冯金恨、朱郁孚和陈凤梅、陈桂芳和张瑞心这三对老人策划了一场集体婚礼。
“他们在一起经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却没有个名分。”董淑猛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先跟老人们商量,再梳理他们的故事,带他们去拍艺术照,去民政局领结婚证,再为他们办一场集体婚礼。每一个环节,都深深地烙印在董淑猛、徐娜和老人们的心中。
带着三对老人去民政局领证那天,是张桃烈和冯金恨坐在董淑猛的车上。除了生病被送出去住院,这是冯金恨第一次走出玲珑村。“这是我们村的抽水房。”“这是我们村的牌楼。”……出村的路上,张桃烈指着村里的事物,温柔地给冯金恨介绍。这一路的陪伴也是他们一生的缩影。
到了民政局登记时,其中一位老人因为户籍信息有误,一时登记不了。董淑猛立即联系老人户籍所在的村委会,村委会得知情况也马上帮忙修正信息。可是等一切办妥回到民政局,已过中午12点,民政系统自动关闭。“开平市民政局又打电话到省民政厅,最后特事特办,临时打开了系统,老人顺利领到了证。”董淑猛说。
“现在,这6位老人已经有3位去世了。”董淑猛说,老人陈桂芳在2019年5月因病去世后,张瑞心就像顷刻间失去了精神支柱,她变得沉默寡言,生活也渐渐地不能自理,去年也离开了。
衰老和离世是玲珑村不得不面对的。
“老人们现在最需要的,是老来的照护。”董淑猛说。算上董淑猛和徐娜,现在玲珑医院里一共有5名工作人员,他们另外请了2名护工,照顾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的老人。随着老人们年龄的增长,这样的照护,未必充足。
董淑猛和徐娜初到玲珑医院的时候,玲珑村里长期住着72位老人,现在村里住着31位老人。董淑猛想留住这段麻风病防治历史。
“麻风院(村)是我国实施消灭麻风病规划进程中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机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当时的认知水平下,达到了及早集中治疗麻风病人,阻断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和控制传播的目的,为消除麻风危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几代麻风病人牺牲了自由和生活质量,甘心被束缚在麻风院(村)——这些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中国麻风病才能在医学尚不发达的过去得到控制。”在玲珑麻风博物馆的前言中,董淑猛这样写道。
目前,玲珑麻风博物馆第一期布展工作已经于2020年1月7日完成,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博物馆现有300多件藏品,展出了全国各地麻风病防治的重大历史事件、麻风病防治工作者以及一些志愿者的爱心故事、麻风病康复老人的绘画作品和音乐爱好者讲述的麻风康复老人的故事等。玲珑麻风博物馆第二期党建馆和第三期科普馆工程也将提上日程。
2021年,董淑猛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到北京天安门接受表彰的那天,他在活动现场又听到了那句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心头为之一振。作为麻风病防治行业的一员,他与妻子徐娜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已经扎根了18年,但董淑猛觉得,“还有新的东西可以做”。玲珑村的变化日新月异,也需要更多推动变化发生的“偶然”和“幸运”。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潘贤珍 李淑珩
(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