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百合镇落实各项政策,推动静脉产业园升级改造,为工业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郭永乐 摄
【镇情概述】
百合镇,位于开平市中西腹地,因“百客往来,三水汇合”得名,镇域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4万人,旅外侨胞约7.5万人,是著名革命烈士周文雍的故乡,镇内现存碉楼380多座,镇内的马降龙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核心区域。
近年来,百合镇牢牢把握“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立足“绿色低碳特色镇”定位,有效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增速均居开平市各镇(街)首位,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名单。
□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 朱磊磊 严建广
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到,百合镇充分发挥辖区资源格局和特点,坚持“三圩联动”发展思路,凭借“三通一平”工作法,走出一条产业更加均衡、城乡渐趋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江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空间重构
“三圩联动”绘就均衡发展蓝图
百合镇的发展智慧,首先体现在对空间格局的精准把握与科学规划上。
百合镇党委书记陈智翀介绍,从人口分布和资源条件看,百合镇刚好以境内东西走向的G325国道为界,一侧为人口较少的北片,主要依托静脉产业园发展环保工业;一侧为人口较多的南片,主要集中在距静脉产业园相对较近的义兴圩、周文雍的故居所在地茅冈圩,拥有碉楼群、饺子街等优质文旅资源的百合圩。
“三圩资源禀赋各具特色,如同三颗棋子,精准落在工业、红色教育、农文旅的棋盘节点上。”陈智翀说,百合镇充分发挥圩镇连城带村的作用,采取组团式发展,即以三个圩为中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强圩镇建设有力辐射各自周边;同时注重“三圩联动”,共同推进产业重构和社区重构,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平衡发展。
“工业可带来税收支撑,红色教育凝聚精神力量,农文旅吸引人流、激活消费。”陈智翀说。
走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三圩联动”发展和产业互补之美。
镇北部,绿色循环经济正火热崛起,130多公顷的静脉产业园雏形初现,目前入驻相关企业7家。其中,由瀚蓝(开平)固废处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开平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集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市政污泥处置等多项功能,为开平市乃至整个江门市的无废城市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镇中部的茅冈圩,红色教育浸润在日常。红棉广场修缮后变身党群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周文雍故居成为开平市党员教育基地、“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一张红色名片。“如今每年接待党员干部和游客超3万人。”百合镇党委委员周艳彬说。
镇南部的百合圩,农文旅融合气息浓厚。马降龙片区,民宿与稻田、碉楼相映成趣。“侨乡故事”民宿负责人张小明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后,来自大湾区东部城市的客人明显多了,周末基本满房,平时入住率也有八成。”他透露,2024年民宿营业收入达到219.83万元,成为开平市第二家升规入统的民宿。
傍晚时分的百合饺子街,灯光璀璨、热气腾腾,从“开平碉楼与村落”、赤坎华侨古镇等景区结束观光后的八方游客纷纷在此觅食。
“三通一平”
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密码
在落实三圩联动发展的过程中,百合镇探索出“三通一平”工作法,致力以扎实的基层治理推进美丽圩镇和和美乡村建设,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政策通,把政策红利变成发展动力。
“政策里面有黄金、有导向。”陈智翀说,百合镇要求镇党委和干部必须做“政策通”,确保自身发展与上级要求同频共振。这尤其体现在对相关政策资金的研究、争取和精准使用上。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一个地方要可持续发展,没有工业带来的税收支撑是很吃亏的。”陈智翀介绍,百合镇首先将相关政策资金倾斜用于北片静脉产业园的升级改造,为工业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近年来,该镇的工业产值节节攀升。数据显示,2020—2024年,以静脉产业园为主要依托,百合镇的工业总产值从2.3亿元逐年递增至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也从6900万元逐渐递增至1.2亿元。
民情通,把群众智慧融入发展实践。
百合镇还视“民情通”为高质量发展“战斗堡垒”,要求村党组织书记既要清楚底子、熟悉村情,还要善于发现和反映民情,让发展更贴合实际,让实事更具温度。
百合圩饺子街是当地特色小吃的聚集地,曾经一度野蛮生长,占道经营等现象严重,整改势在必行。去年以来,百合镇工作组在百合圩社区干部的配合下,逐户走访,制定整改方案:腾出公共步行道,允许商户在门前3米内经营,用色块和盲道进行区分,并统一改造外立面。这一方案既规范了秩序,又保留了街道的烟火气。
百合圩旁边的潭江风光旖旎,吸引了不少垂钓爱好者。对此,百合镇着力进行休闲设施配套建设。其间,百合镇还采纳了环卫工人增设矮凳、加装防护栏的意见,获得较好反馈。
思想通,把群众力量凝聚成发展合力。
百合镇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神经末梢”,要求各村民小组长做到“思想通”,全力凝聚共识力量。
“小组长‘思想通’,他有100种方法帮你搞定工作。”陈智翀说,该镇还出台《百合镇村民小组长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对各村小组进行实时监管考核管理。
儒北新村是典型的游耕户集聚村,凝聚力相对较弱。2023年,抓住镇里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契机,儒北新村村民小组长黄善超连同热心村民向百合镇政府申请立项,希望政府帮助修建村里的儒北新村大道。最终,镇政府配套50万元建设资金,村民筹资20万元参与共同建设,全面提升了该村的村容村貌。
“实践证明,当最基层一级的干部与群众思想同频,就能凝聚起强大合力,助推工作顺利开展。”陈智翀说。
平稳有序,把发展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政策很好,工作很急,但一定要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支持和参与,才能把好事办出好的影响。”陈智翀说,镇里始终注意谋划在前、认真倾听,确保节奏平稳有序、效果行稳致远。
平稳有序的要义是“快中有慢,谋定后动”。儒北新村一座天桥工程从动议到落地耗时两年,多次调整设计方案,只为确保学生出行安全与慢行系统接驳,最终选址在“乌金岭”,既解决安全问题,又串联起世遗景点的骑行路线,实现天桥与周边景观协调。
这种“慢哲学”还体现在产业融合的细节中。百合镇政府梳理辖区农文旅资源,分区域配套建设停车场、骑行道,支持农家餐饮错位布局,让游客们穿行在民宿、田园、老字号饺子店、景区,在慢行中感受侨乡美景与文化。
找准定位、谋定后动、尊重民意、快中有慢……“百千万工程”背景下的百合镇,蝶变和奋进故事,还在精彩继续!
百合镇党委书记陈智翀:
围绕“一核一带一轴”空间发展格局 绘就绿色低碳新图景
百合镇将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紧扣“绿色低碳类特色镇”定位,围绕“一核一带一轴”空间发展格局,统筹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扎实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锻造绿色产业“核心引擎”。以静脉产业园为核心,完善固体废物收集处理体系,积极引进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先进产业,构建“自产电力+蒸汽供给”低碳能源体系,力争成为江门西部绿色工业新标杆。
二是描绘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巩固“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成效,以马降龙世遗景区为龙头,打造“百合饺子街”美食名片,辐射带动敦伦书院、9号灯塔营地、百合故事民宿、儒西孖楼等重点文旅项目落地,推动脆肉罗非鱼、鹰嘴桃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养,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三是筑牢国道经济“发展轴”。沿G325国道打造13公里产业走廊,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清理“僵尸企业”,激发沿线区域经济活力。同步推进“绿美国道+省道+乡道”建设,提升道路景观与土地价值,带动潭江碧道、碉楼村落等文旅资源联动开发。
百合镇将大力拓展物业、文旅、农业三家镇属企业平台资源,加强镇村企深度合作,持续推动“筑巢引凤行动”“资产资源双增行动”和“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奋力谱写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