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7月8日)早上7时30分,在开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责任护士周佩柔推着治疗车轻声走进病房,她俯身将胎心监测仪的探头轻轻放在孕妇小凤(化名)的腹部,屏幕上跳动的曲线逐渐平稳。“你看,胎心率在145-150次/分钟,完全正常。”听到周佩柔的声音,小凤紧张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周佩柔是2023年10月入职的年轻护士,也是学成归来的开平市首批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的其中一员。“当初选择成为定向培养医学生,就是想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出力。现在每天看到产妇和新生儿平安,我特别有成就感。”周佩柔一边记录数据,一边笑着说。
日前,开平市卫生健康局申报的案例《创新实施本土化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夯实健康开平建设“硬核心”——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计划》入围2025健康中国促进大会暨健康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孔祥民
从“招不来”到“留得住”
定向培养破解人才困局
“每一份报告背后都是新生命的健康起点。”在开平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年轻医生张嘉怡正全神贯注盯着显微镜。这位南方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同样是2023年入职的定向培养医学生。
时间拉回到几年前,开平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人才荒”的困境。“以前我们科室招聘检验师,发布招聘信息几个月都没人报名,就算招来了,干不了多久也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开平市某医院检验科相关负责人透露。
改变始于开平市实施的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定向培养医学生政策,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让我能沉下心来学习。”开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医生刘晓婷的话,道出了许多定向培养医学生的心声。
开平市卫生健康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开平市累计签约定向培养医学生194名,覆盖20余所院校,2023年首批9名、2024年31名毕业生全部履约入职。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开平市“财政资助+定向就业+长效管理”三位一体模式的成功实践。
“政府提供本科阶段每年2万元生活补助,毕业后直接安排工作,这对于我们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解了燃眉之急。”刘晓婷坦言,当初选择成为定向培养医学生,经济因素是重要考量。与她同批入职的开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医生梁钰滢则认为,定向培养让她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从入学的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回家乡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所以学习更有针对性。”她说。
为了让定向培养医学生安心留在基层,开平市建立了“双向承诺”机制——定向培养医学生承诺服务基层满6年,并签订违约追偿条款,政府则负责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从“纸上谈兵”到“临床实战”
全方位培养助力人才成长
“导师手把手教我精准用药,让我的成长有了底气。”梁钰滢回忆起自己刚入职时的情景,依然感慨万千。当时,她对麻醉工作的许多实操环节都很陌生,是导师的耐心指导让她快速成长。
在开平市中心医院的手术室里,梁钰滢在导师的指导下准备一台腹腔镜胆囊手术的麻醉工作。“首先要复核病人的术前检查,包括病史、手术史、过往史,然后确定麻醉方法,准备好需要的耗材、药品和器械。”她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向旁边的实习医生讲解。这一场景,正是开平市定向培养医学生“传帮带”模式的生动写照。
开平市注重定向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利用寒暑假安排他们返乡实习。“通过实习,我提前熟悉了开平的医疗卫生环境和工作流程,毕业后入职很快就适应了岗位。”周佩柔说。这种实践衔接,不仅增强了定向培养医学生的本土认同感,更提高了他们的岗位适应性。
为了全方位跟踪定向培养医学生的成长,开平市构建了全周期跟踪管理数据库,实现一人一档、动态更新,从签约、在校学习到毕业履约,全程动态管理,精准掌握他们的成长轨迹。“这个数据库就像我们的成长档案,记录了我们每一步的成长。”梁钰滢说。
从“招不来”到“留得住”,从“用不上”到“干得好”,开平市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计划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县级层面破解基层医疗人才困境的有效路径。这些年轻的定向培养医学生,像一股股新鲜的血液,为开平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注入蓬勃动力,助力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当地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