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山体育公园鸟瞰图。
随着天沙河碧道等完成建设,蓬江区已逐渐建立起其独特的慢行系统。
夕阳下的蓬江美景。
近年来,蓬江区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21所。
自助图书馆成为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党委政府而言,究竟如何为人民谋幸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十三五”期间,蓬江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5”工作举措,在举全区之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中心城区的责任担当和勇气智慧,锐意进取、善于作为、开拓创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十三五”期末,全区324户914名建档立卡重点帮扶对象全部脱贫,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284元增至2020年的25825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从2020年起,蓬江区全面实施投入超300亿元的教育发展、医疗卫生、老旧社区改造、公园升级改造、集贸市场提升、乡村振兴、“三旧”改造、园区建设等“八个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舒适度、美丽度、活跃度,让蓬江区成为广大市民、游客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蓬江区更是用勤、用好、用巧党史学习的“营养剂”“强化剂”“催化剂”,在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实施涵盖5大领域15个专题的100项民生实事、100项民生微实事,加快推进全区各级各部门承诺的1423项民生实事。截至6月底已完成976项,完成率达68.6%。
作为江门市的中心城区,蓬江区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践行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诚挚诺言,以扎扎实实的“民生大礼包”庆祝建党100周年。
那么,住在蓬江的百姓,生活幸福吗?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这样抽象的提问,蓬江人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但也很具体:一部电梯、一个干净的菜市场、一间温馨的图书馆、一个好学校、一个好医院,都可以成为美好幸福生活的源泉;一个小公园、一条清澈的河流、一条畅通的公路,都可以成为每天享受的“小确幸”“小美好”。
统筹/张茂盛
文/图 胡晴晴 周华东 陈景 陈立武
一部电梯
“载”起街坊们稳稳的幸福
去年,蓬江区被确定为广东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值此契机,全区共投入1.5亿元加快13个老旧小区改造步伐。道路“白改黑”、升级社区广场、“三线”整治等工程也随之启动,全区老旧社区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环境愈发舒心,加装电梯更让街坊们幸福感叠加。立足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蓬江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帮助辖区居民实现“电梯梦”,让“惠从党来”深入民心。2017年至今,全区已办理加装电梯规划许可证的老旧楼宇298座,已完工的共82宗,加装电梯数量居全市前列。
幸福解说人
美景社区居民陈娉婷:上下楼的难题解决了
今年6月,白沙街道美景社区13号居民楼加装了电梯,12户业主终于圆了“电梯梦”,过上了“直达幸福”的生活。家住7楼的陈娉婷开心地说,如今“一键到家”成了业主们的新日常,大家都觉得幸福感满满。
而在装电梯前,陈娉婷回家要爬7层楼,因为上了年纪,经常要中途歇一下。事实上,不少老年人都和陈娉婷一样,饱受“爬楼之苦”,特别是夏天,天气热,买菜回来总要停在“半山腰”歇半天,如果有行李和重物,就更难扛回家了。
“现在很多小区都加装了电梯,我们小区为什么不装?”带着疑问,陈娉婷多次到邻居们家里串门了解到,大家的加装意愿很强烈,但由于担心安装费用高、无人牵头筹款,一直未能成行。于是,陈娉婷详细了解我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的补贴政策,提出加装电梯的想法,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
在政府部门和社区的指导和协调下,13号居民楼以及周边15号、19号居民楼的电梯加装、费用分摊方案很快确定下来,各项报建手续进展顺利,施工队很快便进场作业。如今,3栋楼均加装了电梯,电梯统一采用通透美观的玻璃外墙,出入口设置了避雨棚,运行起来安静顺畅。
据陈娉婷介绍,从开工到现在,差不多每天都有街坊向她了解加装电梯的事情,13号居民楼都快成“景点”了。如今的美景社区,环境美了、道路宽了、车位多了,楼栋的燃气管道也入户了,上下楼的难题解决了。陈娉婷笑着说:“以后可以安心养老了!”
一个公园
让居民“转角遇见幸福”
“出门见绿,移步入园”是许多蓬江市民近年来最明显的感受。去年以来,蓬江区着力升级打造城市景观精品,扎实推进江门河北岸、天沙河碧道建设,建成园山湖公园、潮头中央公园、兰石公园、东华“口袋公园”等75个公园,切实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让居民“转角遇见幸福”,真正享受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成果。
幸福解说人
雅怡社区舞蹈队组织者刘爱娥:“每天都好开心”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在党的百年华诞当晚,《我爱你中国》的音乐声从雅怡社区口袋公园飘过来,这是刘爱娥和舞蹈队的朋友们在起舞庆祝。附近,还有人在聊天、散步,有孩童在玩耍。
吃过苦,历过难,方知幸福的珍贵。刘爱娥说,以前人的日子那么难,都是靠熬着艰难挺过。那时候绝对想不到,一帮老人家,能迎来这么幸福的晚年生活,现在的她“每天都好开心”!
时光倒流至去年5月。在雅怡社区居民刘爱娥的牵头下,一封带着密密麻麻手写签名的感谢信被送了出去。她们要感谢的主角,是江门市城管局和蓬江区城管局,以及雅怡社区居委会。
“把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干净整洁、配套齐全的口袋公园,对我们居民来说,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如今,距离写下那封感谢信已经超过1年,提起这件事,刘爱娥依然激动不已。
刘爱娥是蓬江本地人,年轻时一直在工厂做管理员。退休20多年来,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跳舞。她觉得,翩翩起舞的瞬间,不仅可以健康身心,更能散尽一切烦恼忧愁。为此,她组织了不少舞蹈爱好者,成立雅怡社区舞蹈队,在社区门口排练。每当夜幕降临,几十人一散开,本就不大的空间更显局促。
“如果有一块专门的场地,供大家休闲娱乐就好了!”想到这儿,刘爱娥向雅怡社区负责人郭玲英反映情况。在社区的重视下,这一意见被反馈至雅怡社区双报到党组织——蓬江区城管局党组。此后,现场考察、跟居民面对面开会、动工建设……不出小半年,3400平方米的绿地上,公共停车场、公厕、花池坐凳、灯饰照明、绿荫配置等一应俱全。如今,这里成了居民在夜晚最喜爱的去处之一。
一个市场
成为城市文明的展示窗
小小菜市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也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2020年,集贸市场品质提升被纳入蓬江区“八个三年行动计划”,至今总投资9751万元,完成了对全区13个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通过着力推动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整治、市场内部升级改造等工作,推行“超市化”管理,提升市场管理标准,实施文明诚信市场评比,让蓬江区多家农贸市场不仅成为“文明展示窗”,还成为全市示范。
幸福解说人
华园社区居民孙瑞珠:“身在他乡似故乡”
每天早上7点多,家住华园社区的居民孙瑞珠,都要穿过白沙祠后边的小路,来到白沙市场买菜。这条“固定线路”,她已经走了一年多,从陌生到熟悉,她亲眼见证了白沙市场“蝶变”的全过程。
“我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就是从菜市场开始!”在孙瑞珠看来,透过小小的菜市场,不仅可以感受到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能感受到江门人的热情与温度。
据了解,孙瑞珠的儿子在蓬江区工作多年,两年前结婚生子、落地安家。2020年5月,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孙瑞珠,为了照顾小孙女,不远千里,从甘肃来到广东。55岁的她,开始学着认识这里完全不同于北方的生活环境。
回想起改造前的白沙市场,孙瑞珠至今印象深刻:“刚来的时候条件确实比较差,主要是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差。”然而,3个月之后的白沙市场,其“超高颜值”让她张大了嘴巴。
“更加宽敞了,更加舒服了!”孙瑞珠感觉很神奇,明明面积没有变化,空间体验感却完全不同了,入眼所见,到处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还有保洁人员随时打扫,摊主也都很自觉保持卫生,去水产区买鱼也不怕弄湿鞋子了。
除了“硬环境”的升级,“软环境”同样也在温暖人心。孙瑞珠发现,每次推着小孙女从斑马线过马路时,过往的车都会停下让行;遇到不认识的蔬菜,摊主都会耐心地介绍,讲解怎么做才好吃;曾因为听不懂粤语多付了钱,摊主也会主动提醒。
现在,“身在他乡似故乡”是孙瑞珠最真切的感受。一个地道的北方人,已经学会用白灼、清蒸的烹饪方式,代替麻辣红烧,慢慢入乡随俗,真正成为一个本地人。
一所学校
把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今年5月,《江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出炉,作为中心城区,蓬江区常住人口达到85.3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3.39万人,与建区之初相比更是增加近九倍。蓬江“引力”吸引了众多人才在此安家落户,高水平教育功不可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蓬江区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来,蓬江区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21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超1万个、学前教育公办学位超3000个,切实解决“上学难”问题;2018年底,在全市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目前已组建8个教育集团,有效扩大了教育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升整体教育品质,把教育这一民生实事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
幸福解说人
市二级人才、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浩:
“孩子‘上好学’,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浩是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在站博士后,主要负责水性涂料的研究开发。2019年4月12日,嘉宝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揭牌,顺利通过开题答辩会议后,开始按计划开展研究项目。随着工作一起稳定下来的,还有张浩和妻子、女儿的三口小家。当时,张浩的女儿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因此,张浩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能“上好学”。
去年9月,市二级人才、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浩放下了悬在心上的石头:在政府部门的细心、高效协助下,仅仅两三周的时间,孩子的上学问题就解决了。他说:“孩子‘上好学’,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更好地投入工作。”
就读一年后,孩子活泼的状态,让张浩彻底放下了心:“可以看出,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保证,学习氛围还很轻松,教育理念挺好的!”
孩子安稳了,张浩一家的心也安稳了,同时也爱上了蓬江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状态。张浩说:“这里交通顺畅,环境优美,关键是生活节奏适中,工作和生活可以分开,有时间陪伴妻儿。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家饭堂
让居家养老充满温度
“一碗汤的距离”,让居家养老充满温度。2018年以来,蓬江区通过打造“益食堂”长者饭堂试点,实现长者饭堂品牌效应,建立可复制、可延续的民生实事项目。如今,全区已经累计建立起覆盖6个镇(街)共20家“益食堂”长者饭堂。
以“益食堂”长者饭堂为切入点,蓬江区着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以点带面拓展“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借力民资成功引进“幸福养老”连锁品牌,打造珑湖湾“公建民营”、建设路幸福寿星两大星级养老示范载体,让长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
幸福解说人
竹排街居民周卫红:“出门几分钟就可吃到热饭菜”
71岁的周卫红和丈夫住在白沙街道竹排街。6月25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夫妻俩在“益食堂”江华站开放前,提前办理了就餐卡。
“做饭太累了,天天做真的有点承受不了!”对于周卫红来说,“益食堂”的开设,简直解了她的燃眉之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她经常感到精力不济,出去买个菜都觉得很费劲,做完饭总是累得满头大汗。
6月28日,江华社区“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正式启用。490平方米的空间内,划分就餐区(“益食堂”)、日托区、阅览区、休闲娱乐活动区等功能区域,可为附近60周岁及以上蓬江区户籍长者提供就餐、日托、上门、医疗等居家养老服务。
而“益食堂”江华站,距离周卫红家不到200米。周卫红说,她和丈夫“出门几分钟就可吃到热饭菜”。每餐13元制餐标准,但对外售价10块,再减去政府补贴,个人只需付8元,价格很公道,菜色搭配都很营养均衡,烹饪方式也比较照顾老人家的口味,健康又可口。
办理就餐卡后的第一周,周卫红只买了一次菜,平时吃饭都是通过“益食堂”解决。
“这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生活都舒服多了。食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老人家也都很热情、很关心!”周卫红表示,由于现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益食堂”各方面管理比较严格,实行“每日报餐制”,报完餐就可以带着饭盒过去,打包回家吃,期待疫情过去之后,社区的老人家可以在那里一起就餐。
一间图书馆
“照亮”无数人前进的梦想
城市的深夜,每一个亮光的角落,都凝聚着无数的梦想。4年前,第一间蓬江区陈垣书屋自助图书馆开馆,在全区掀起了图书馆共建共享热潮。目前,蓬江区已累计建成15间陈垣书屋自助图书馆,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6个镇(街)全覆盖,成为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照亮”无数人前进的梦想。
“文化软实力”能展现城市的气质。去年底,经申请创建及严格考核,蓬江区成功获得“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全区文化供给水平全面提升。
来到蓬江,在陈垣书屋中学习奋斗,不失为一种安静的幸福;漫步在启明里、良溪古村、潮连祠堂一条街等文旅网红打卡点,感受新旧文化元素超越时空的碰撞,不失为一种深度的享受;纵观全区16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点,参与那如花开般灿烂的文明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精神的愉悦。
幸福解说人
市实验中学政教处主任陈铭波:与妻子在图书馆共同学习
7月1日上午,收听收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后,陈铭波感慨道:“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人激动、感动、骄傲!”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陈铭波入党的第10年,也是他到蓬江区工作的第10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铭波在服务人民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发展成果。如果要为这份幸福和感动找到一个落脚点,那应该就是建在学校旁边的陈垣书屋幸福馆。
这间由江门市实验中学、白沙街道和蓬江区图书馆三方共建的24小时图书馆,陪伴陈铭波和妻子李红艳一起走过那段备战考研的奋斗岁月,至今仍是他课余充电、与学生成为“书友”的最佳场所。
2018年,参加工作后的第8年,陈铭波和妻子作出了共同的决定:考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顺利考上后,今年9月,他们还将同时毕业。“两个人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才能走得更远。”陈铭波说。
由于家里孩子还小,为了保证高效学习,陈铭波和妻子在每天下午学校放学后,就直奔图书馆,一起查资料、看书、做题,直至夜里10点多,再一起结伴回家。虽然夫妻俩已经步入中年,但在“不打烊”的图书馆里,他们的青春“不打烊”。
一间新房
点亮贫困家庭的希望
棠下五洞牛肉村、良溪古村、杜阮上巷村、荷塘南村村、潮连卢湾村……细数起来,蓬江区近两年诞生的不少网红打卡点,都来自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乡下居住、创业。美丽的农村,已成为村民们“心安之吾乡”,是城里人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五洞牛肉村,村民谭三妹放弃了在企业的稳定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开起了“牛餐馆”;在良溪古村,村民罗志诚秉承“罗氏精神”,回乡开创了“罗氏小厨”餐馆;在杜阮镇,脱贫户健叔住上了两层高小楼房,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爱人开了一间理发店,家庭有了稳定收入;从荷塘康溪到棠下新昌,村级工业园加快升级改造,村级经济不断迎来新机。
“乡村热”的背后,是蓬江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的集中体现。近年来,蓬江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组织振兴为龙头,紧紧抓住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这个“牛鼻子”,提高党组织书记带领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打造出一大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到“十三五”期末,蓬江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区共有11名贫困户住上了新房,61名贫困户的房屋得到修缮提质;240名帮扶对象实现稳岗就业;865人次贫困生免除学杂费并获得生活费补助;实现全区市政自来水管网全覆盖,解决约2.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开展农村电网改造,有效解决五洞、良溪、北达、三堡等村农村配电网“卡脖子”“低电压”问题……
幸福解说人
杜阮镇上巷村村民黄成业:“日子越过越好了”
“单靠我自己很难做到,是政府一直支持我,给我力量!”今年春节,在多方帮助下,因残致贫的杜阮镇上巷村贫困户黄成业一家住进了盼望已久的新房。曾经55平方米的破旧瓦房“变身”为150平方米两层小楼房,这是黄成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此外,他的小女儿还成为江门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一家人彻底脱贫。
黄成业说,以前由于大女儿和妻子多年患病,小女儿还在读书,家里全靠他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一家四口常年挤在55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每当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子下小雨”是常态。
在市政协、区镇两级政府以及爱心企业的资助下,黄成业花了半年多时间,自己画图、设计、修建新房。2021年春节前,这座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房建了起来。新房子宽阔明亮,应有的功能一应俱全。
黄成业所在的上巷村是蓬江区地理标志产品——杜阮凉瓜的主产地。在上巷村党组织的指导下,上巷村今年成立了凉瓜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教授村民种瓜技术,提升凉瓜品质和知名度。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收入逐年提高。
“去年,400平方米的农田种出来的凉瓜可以卖1.7万元,而今年能卖2.5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梅芳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五六十户人家都在种凉瓜,种的人多了,种植技术、种苗质量不断提高,亩产量可增加一千斤,品牌效应让上巷的凉瓜完全不愁卖,村民、村集体增收明显。
黄成业也是村里凉瓜种植大军的其中一员。他每天早出晚归,打理瓜藤,采摘凉瓜,通过种瓜“种出”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黄成业对未来充满期盼。
一条小河
提升城乡环境品质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去年,蓬江区给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环境答卷”——
全区空气质量创“十三五”时期最好水平;大力实施总投入超32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二期项目,西江篁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新建截污管网超过330公里,消除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区政府被评为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关攻坚工作表现突出集体,13名同志被评为国家、省、市生态环境系统先进个人。
为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全力冲刺千亿GDP强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蓬江区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城乡环境,奋力开创蓬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幸福解说人
杜阮镇松园村村民黄荣忠:门窗又能敞开了
杜阮镇松园村很安静,四处是郁郁葱葱的大树、草丛。感受温暖的阳光,静静听着流水声的惬意场景,是现在松园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两年前,河水很黑,水面上经常飘着垃圾,经常能闻到臭味,在家里我们都不敢敞开门窗。而现在,河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杜阮镇松园村村民黄荣忠告诉记者,龙榜排灌渠(杜阮河的分支河流之一)经过整治后,不仅改善了村内的人居环境,也帮他们找回了深埋在脑海中,那20多年前清流淙淙的小河。
在黑臭水体整治中,蓬江区城管部门精准施策,全面清查两岸入河排口,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台账,加强排口监管;从居民家原来的排污口处接入管道,把污水集中到大管里,统一引流至杜阮污水处理厂。同时,在每年汛期前对其开展清淤疏浚,清理底泥污染物,进行污泥无害化处置。
“污水没有了,臭味也闻不到了。河里好多年没有见到过的鱼,现在又能看到了。”对于龙榜排灌渠的变化,黄荣忠竖起了大拇指。每天下午一放学,黄荣忠把孙女接回来,都能去在河边溜达一下再回家。龙榜排灌渠的“大花脸”正在一点一点变样,现在,黄荣忠家的门窗又能敞开了。他说:“这样的变化我期待很久了。”
对普通百姓而言,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两年前,美景社区居民陈娉婷憧憬着“在老旧小区也能乘上电梯”,雅怡社区舞蹈队队长刘爱娥盼望着“舞蹈队能有固定场所,开心跳舞”,上巷村贫困户黄成业则心心念念着“住上新房,卖好凉瓜”……
一个个目标背后,寄托着老百姓的朴素心愿,更凝结着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如今,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已经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