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故居
三堡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戴爱莲祖居
周郡码头纪念公园
李少石事迹展览馆
龚昌荣故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伟大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蓬江儿女投身革命斗争,留下了光辉的红色篇章。
这里,走出过“以舞为武”、积极投身抗日的“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以史为武”、抨击敌伪汉奸的“国宝”陈垣,也曾孕育过“好共产党员”李少石、“红色特工”龚昌荣、“三堡五烈士”等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
今年3月,依托深厚的红色资源,蓬江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新模式,推出具有蓬江实践特色的“九个一”(一部纪录片、一本小说、一系列展览活动、一套思政读本、一个党史学堂、一场文艺演出、一系列比赛、一条红色路线、一组红色故事)“自选动作”,擦亮红色底色,取得丰硕成果。
每一次红色革命教育,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每一次参观红色文化印记,都是一次初心和使命的召唤!让我们沿着先辈足迹,来一场学习之旅、寻根之旅、初心之旅!在行走中,重温峥嵘岁月,感受信仰之力,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文/胡晴晴
图/资料图片
A 活化 让红色故居“火”起来
江门蓬江,红色热土。这里不仅有红色文脉与红色精神,还有许多值得打卡的红色景点及旅游线路。近年来,一大批“散落的遗珠”——红色故居,经蓬江区政府重新修缮活化、串珠成链,迎来了一批批党员干部和游客。
杜阮镇西南面的中和村里,倒塌得只剩一堵泥墙的小泥房,就是“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先生的祖居。去年,蓬江区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把泥墙保护起来,还修葺了旁边的一座房子,展示戴爱莲的生平。观其一生,革命年代无惧隆隆战火为抗战尽己所能,90岁高龄在病床上仍坚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戴爱莲先生对党、对信仰的忠诚令人感动。
“师范传承学问,国贤历数春秋。”走进棠下镇石头村陈垣故居,这幅醒目的对联映入眼帘。推开黑色的木栏门,四周钉挂着陈垣生平历史照片和相关文字资料,一张张斑驳的照片,组成了彰显陈垣一生“赤诚报国”“坚守气节”“以文抨敌”的珍贵历史画卷。这里曾见证了陈垣的诞生与成长,如今已成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6月,位于蓬江区水南龙环里58号的龚昌荣故居正式揭牌。中共中央特科“双枪手”龚昌荣,他的传奇事迹闻名南粤,1935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绞杀于南京,壮烈牺牲。故居占地面积108平方米,两层青砖结构平房,通过3D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烈士英勇事迹。
戴爱莲祖居、陈垣故居、龚昌荣故居、李少石事迹展览馆……一处一故事,一步一“红景”。青砖黛瓦,斑驳老墙,历经岁月洗礼,仍散发着炽热的光,照亮每一个探访者的初心路。
B 缅怀
让红色血脉永续传承
每年清明节,东湖公园北侧英雄山上、三堡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烈士墓前,都有无数人前来缅怀祭奠,追忆先烈。
英雄山原名牛山,曾是一片荒山野岭,寂寂无闻。直到1964年以后,地方政府将胡华、谭枝、彭业权、戴怀珍等多位先烈的遗骨迁葬于此,并立碑纪念,命名为英雄山。他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如今,江门英烈浮雕墙和铭记碑拱护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烈士纪念碑,庄严而肃穆。
在三堡村,一座威严高耸的纪念碑矗立眼前,碑文上记载着“三堡五烈士”英勇抗敌的革命事迹。他们中年纪最小的才16岁,最大的也不过30岁,却能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忠贞不屈。梁礼康、梁桥丁、梁惠容、梁健文、梁海棠5位烈士的名字被永远地刻在碑上,也印在所有村民心里。
在棠下镇沙富村,地方政府将周悦琼烈士墓修缮一新,并在墓地外围加建围栏,在公路边设置“烈士墓园”醒目标志。出生于印尼华侨家庭的周悦琼,18岁时投笔从戎奔赴新高鹤游击区参加武装斗争。在一次帮助伤员撤离战场的过程中,遇到一伙敌兵,周悦琼为给战友争取时间,单枪匹马与敌人周旋起来,最终被敌人刺伤,由于伤势过重,当晚牺牲。
在杜阮镇木朗村平顶山上,尹剑辉烈士墓现已成为杜阮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反抗土豪劣绅暴行、维护农民利益的斗争中,尹剑辉始终冲锋在前,毫不畏惧,取得了节节胜利。1927年,尹剑辉等一批江会地区农会干部遭国民党逮捕并枪杀,牺牲时年仅30岁。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蓬江大地,烈士安眠处,不仅能重温当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更能让红色血脉在缅怀中永续传承,迸发磅礴激昂的前行动力。
C 追寻
让红色印记 永放光芒
重走红色印记,回望红色初心。今年5月,白沙街万名党员从启明里出发,经过长堤风貌街及墟顶片区,追寻江门和平解放谈判旧址、防空洞、江门中共地下秘密联络站等11个红色印记,感怀峥嵘岁月,牢记初心使命。
信仰之力,汇聚于先辈们英勇的斗争中——荷塘镇6个革命老区村村民,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击退了日军的疯狂进攻,并为解放江门作出重大贡献。至今,篁湾炮楼长满青苔的外墙上依旧能看到满布的弹痕,窗口的铁门上还留有子弹穿过的痕迹。
信仰之力,厚植于与伟人的相逢里——1958年7月3日,周恩来总理一行乘船来到周郡码头,开始了深入视察。周总理不辞辛苦,深入田头、农会、学校与干部和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今来到周郡码头,顺着台阶而下,一座名为“来到周郡”的雕塑直映眼帘,这里已成为党员干部受教育的好场所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处处红色印记,凝聚起前进的磅礴力量,推动着蓬江区在“十四五”开局起步的战场上,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全力冲刺千亿GDP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