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前村共有大大小小五金不锈钢企业逾100家,产品以出口为主。
明朝“六部尚书”何熊祥是司前村人,尚书里因此得名。
作为“不锈钢制品之乡”,司前镇是新会区不锈钢制品的中心和龙头,早在2002年,该镇便被评为广东省五金不锈钢专业镇,企业数和产值均占全区不锈钢制品业的75%以上,并推动五金不锈钢产业率先成为新会首个百亿产业。名声在外的司前不锈钢产业是何时起源,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业内认为,司前村是司前五金不锈钢产业的一大重要发源地。
司前村位于司前圩镇中心,由28个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8770人,外来人口约2250多人,主要为汤、何、林姓。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司前村人汤德均从外省采购了两扇飞机翼回村,加工成蚊帐挂钩,成为司前五金不锈钢产业最早的畅销产品。
随着村内的企业越做越大,司前村培养了大批本土不锈钢企业家,从而兴起了享誉一方的特色产业。
文/图 冯瑶君
司前五金不锈钢产业 重要发源地
低调的工厂门店,时有时无的机器运转声、偶尔进出的货车……走进司前村的大街小巷,如果不够细心,可能留意不到一间间藏身于大街小巷内的五金不锈钢企业。
在司前村一家较大的不锈钢制品企业展示厅里,可以看到数百个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不锈钢水壶,让人目不暇接。“在国人眼里,水壶也许只是一个烧水的器具,但在外国人眼里,水壶不仅是器具,更是装饰品。他们喜欢彰显个性、款式花样多的产品,可以放在厨房里作为点缀。”该企业负责人汤燎勇告诉记者,企业的产品100%出口美洲、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司前村,共有大大小小的五金不锈钢企业逾100间,很多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
“听村里的老前辈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村已有作坊式的铝制品厂,可以说,是司前五金不锈钢产业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司前村党委书记汤国权表示。
司前镇人民政府编著的《印象司前》一书提到,上世纪70年代,作坊式的小五金、铝制品厂开始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司前村爰处村五金铝制品厂,所做的产品是碗、碟、饭盒等,产品远销上海等大城市。
“上世纪70年代初,因原材料不足,我村村民汤德均到外省采购了两扇飞机的机翼回村,拆解后加工成蚊帐挂钩,成为当时人尽皆知的大新闻。”汤国权说。
随着市场销路的不断拓宽,爰处村的作坊式五金厂越做越大,80年代后期,汤德均父子创办起司前镇第一家不锈钢餐具制品厂,为司前镇五金不锈钢产业的兴起竖立一面旗帜,爰处村同时也成为培养本地五金不锈钢企业家的摇篮,被誉为司前五金产业的“黄埔军校”。
在“黄埔军校”培养下,司前镇的优秀民营企业纷纷成长起来。
改革开放时期,司前天等乡天健村的梁氏三兄弟组建天健五金钢家具厂,现在已是全国有名的天健集团公司;接着,石步乡“三伯权”的永联餐具厂、骏城五金厂、永生五金厂等民营五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如今,司前镇作为新会区不锈钢制品的中心和龙头,产品品质优良、款式新颖、远销国外,司前镇不锈钢制品的种类分别有:电器制品、厨卫制品、金属办公用品、金属工艺制品、医疗器械、金属日用制品等,产品绝大多数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
明朝“六部尚书”何熊祥故里
爰处坊、尚书里、知州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在司前村的一条条自然村里穿行,在一个个古风淳朴的乡村,寻找古牌坊、参观古祠堂、探访老房子,从一个个历史印记中,感受历史留给这片土地的文化滋养。
爰处坊一名源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一首战争诗——《诗经·邶风·击鼓》。诗歌的原文为: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大意是: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把它寻觅?到那林泉之地。
新会文史学者林福杰在其所著的《新会风物》一书中指出,“爰处”,字面解是何处,但爰处以此作为村名,隐含这句诗的谜底:林泉之地——山林与泉石的好地方。偏巧,位置也在“林边”村之下方。该村汤族明清出文人多,开族祖南涧公生4房子孙,晚年成为当地有名望的乡老。以“爰处”为村名,很特别,也很有意义。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尚书里,看到安放在村口的旧牌坊“尚书里”。“尚书里原叫新地村,是从司前鹤边村分离而出,何熊祥父辈从鹤边村迁居新地村,后因何熊祥官居‘六部尚书’,村民为纪念他而更名‘尚书里’。”汤国权告诉记者。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的《广东资政志鉴》一书记载:何熊祥(1567-1642),字乾宰,又字师帝,别号玄谷,明代广东新会人。1592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巡按浙江道兼督理军政,资政大夫、南京左都御史,兼任兵部、工部尚书等职。何熊祥性格刚直,为官刚正,秉公办事,历明神宗、明光宗和明熹宗三朝,一度兼管南京六部,被人称为“一柱擎天”。后何熊祥经多次请求,获准辞职,离京那天,路上挤满送行的人。
现在会城的尚志街曾叫“尚书坊”,同样是因何熊祥得名,又因该地尚书何族后代人才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而出名。
何熊祥的4个儿子士域(字文起)、士堒(字文玉)、士壎(字文若)、士坊(字文兹),都在明朝做官。明亡后,该家族坚持气节,百多年不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不当清朝的官。何熊祥孙子何节生起兵勤王,曾孙何九渊遁入空门。到康熙之后,族人才逐渐参加科举考试,出文武官员不少,尚书坊何族被誉为“阀阅门第,世代书香”。
一边是有将近50年历史的不锈钢特色产业,一边是文化内涵深厚的历史遗存,在司前村里,“理想”与“记忆”并存,成为特色的文化资源。
“今后5年,我们的乡村工作要重点围绕我们的特色资源,依托不锈钢产业,深挖尚书故里文化,活化乡村记忆,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汤国权认为,厚植乡村文化认同感,才能不断激发村民、企业家、海外华侨等乡村振兴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乡村振兴主体把血浓于水的浓郁乡愁、深厚乡情自觉融入乡村建设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