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葵乡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创造了“山洪变电流、荒滩变良田”的非凡历史,铸就了敢闯、敢创、敢拼的“围垦精神”“古兜精神”。时至今日,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依旧激励着葵乡人民奋发进取。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围垦精神”“古兜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是如此契合。
而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要发扬广东干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新会勇立潮头。近日,新会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学习贯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会上,新会区委书记林锡波强调,要狠抓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发扬传承“围垦精神”“古兜精神”,做到五个“坚决破除”。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2021年12月31日,新会区召开传承弘扬“围垦精神”“古兜精神”座谈会,深入挖掘“围垦精神”“古兜精神”的内核和时代意义,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会人开河筑堤、劈山填海的历史事迹为引,激励全区上下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力量,不断奋进开新局。
共话当年
甘当孺子牛开荒牛
团结一致攻坚克难
座谈会邀请了新会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区水利局、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人员,以及围海造田、古兜水电工程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代表参加。大家齐聚一堂,回忆历史点滴,感受“围垦精神”“古兜精神”。
看着珍贵的纪录片画面,听到熟悉的乡音和斗志昂扬的战歌,大家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五十多年前,围海造田、古兜水电工程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一起话当年。
“当时条件是真艰苦,但没人喊累。在党的领导下,大家拧成一股绳,‘战天斗地’的意志在胸,‘敢’字当头,有活就干,有困难就克服,大家不讲待遇、不带私心,现在想想,依旧感到热血沸腾。”黄关护今年已经87岁,他曾是古兜水电工程技术部门负责人,参与了建设全过程。
黄关护回忆道:“我是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方案设计、工程勘探测量等工作。那时专业人才缺乏,我们也没有相关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但大家都目标明确、干劲十足。缺少测量器材,我们就用最笨的方法,每天跋山涉水,有时候为了一个地图数据,在荒山野岭一待就是三四天,遇到汛期、台风、寒潮等恶劣天气,也要坚守岗位。可以说,工程的所有方案、设计数据,都是工作人员一步一个脚印磨出来的。”
88岁的李炳章是当时东坑水库民兵团的管理人员,对于那段奋战的岁月,他也感慨万千:“建筑堤坝是工程的难点和要点,当年建东坑水库的堤坝时,我们日夜连续施工,很多人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连轴转。两个多月的攻坚期里,我们上下一心,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组织交办的任务,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刻在了骨子里。”
张德明是原银湖湾管委会副主任科员,他参加了新会围垦工程。“那时,我们一大群人每天早出晚归,就是为了抓紧时间做好工程测量、地质勘探等工作,抢得先机。前期所有的勘探、测量都是人力完成的,海滩的淤泥太多了,脚陷进去,很难拔出来。环境恶劣、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我们都克服了,我们都说,围垦人,就是实干。”张德明说着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刚到围垦进行开发时,那里什么都没有,大家甘当孺子牛、开荒牛,坚持勤勤恳恳地劳作,想方设法解决困难,万众一心的豪情催人奋进。大家心中有理想,肩上有责任,每天都斗志昂扬。”原银湖湾管委会副主任科员黄志云,1981年到新会围垦参加工作,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围垦工程。
传承弘扬
全方位开展宣传
激发党员干群信心干劲
老一辈葵乡水利人、围垦人的讲述,句句充满真情、饱含力量。在场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座谈会,更加生动地了解到古兜水电大会战以及新会围垦的历史,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围垦精神”“古兜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近年来,新会区委党校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围垦精神”“古兜精神”,收获颇丰。会上,新会区委党校的代表就表示,“围垦精神”“古兜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精神引领作用,在新时期,依然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围垦精神”“古兜精神”是新会人民永续传承的文化资源,是新会共产党人珍贵的政治资产。在新征程上,每位党员干部都要坚定忠诚为民的理想信念,保持干事创业、勇于开拓的热心,树立改革发展、奋勇争先的信心,提升攻坚克难、破釜沉舟的决心,把勇担使命的初心贯穿加快新会建设全过程。
据悉,接下来,新会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多维度全方位开展“围垦精神”“古兜精神”宣传工作,继承和弘扬这一葵乡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再创辉煌的信心和干劲,为新会奋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历史回顾
★新会围垦:是如今银湖湾滨海新区的前身。1969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荆棘丛生,满目荒凉,甚至被当地人称之为“鬼咒角”。1969年6月,当时的新会县政府决定在这里实施围海造田工程。同年11月,新会围垦工程指挥部成立,开始组织实施围填海工程。1969年12月,崖西、双水、罗坑三个公社的民兵开始进驻,1971年,全县20个公社4000多民兵进驻这里,开展围填海工程。当时,环境恶劣,老一辈围垦人靠着锄头、扁担、铁锤、小渔船等原始工具,进行“人肉”式开荒,通过战天斗地,硬是让沧海变成良田。新会围垦,是凝聚老一辈新会人民心血的伟大工程,也为新会人民留下了“团结、勤奋、奉献”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会古兜水电大会战: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场特大洪水让新会薄弱的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为迅速扭转被动局面,1950年,新会县成立防洪复堤委员会,领导全县人民修建水利,抵御洪涝,恢复生产。上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当时新会用电问题和水安全问题,一场历时5年多、共22万人次参与的水电大会战在新会古兜全面打响。老一辈葵乡水利人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万难,以智慧和汗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高山低头、石壁让路。经过5年多的建设,建成水库11座、水电站20座,架设高压输电线路75公里,修建公路35公里、便道19公里,年发电量可达2728万千瓦/时,彻底唤醒了沉睡的古兜山,全面激活了润泽葵乡的水资源。
这段历史,也孕育出催人奋进的“古兜精神”,即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结拼搏精神,战天斗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勇于奉献精神。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钟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