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镇金门工业区江门三和管桩改造项目正顺利推进。
高大的厂房已经基本完工,厂房内数条自动化生产线“整装待发”。这是记者于1月17日在沙堆镇的江门三和管桩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沙堆镇金门工业区江门三和管桩改造项目,将原有容积率不到0.5的造船厂改造成为容积率超2.0的自动化生产车间,产量提高三倍,人工需求降低50%,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这里原本是一个废旧的造船厂,已闲置多年,土地利用率低,改造投产后,预计每年能为地方带来近6000万元的税收,高于新会‘效益十条’标准。”沙堆镇副镇长陈智诚说。
一场向存量要效益的攻坚战正在新会打响。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在两年内完成“工改工”攻坚战,抢抓深中通道开通后产业转移发展机遇,为新会区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保障,为新会建设“首善之区”打下扎实基础。
1月13日,《江门市新会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正式出台,一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大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黄胜
明年底前村镇工业集聚区 至少完成“工改工”266.7公顷
经摸查,新会有村镇工业集聚区用地面积1120公顷,占新会工业总用地面积的18%,该类集聚区在产值、税收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均达不到新会区“效益十条”的有关要求和标准。近年来,国家提出并大力推进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配置与盘活存量土地数量相挂钩。大力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向存量要空间是解决当前新增项目用地需求的必然途径。
去年以来,省、市相继出台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及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以“工改工”为主攻方向,提升村镇工业集聚区节约集约、产业发展、环境质量及安全生产水平。
新会区高度重视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据了解,新会区的目标是,在2023年底前,完成村镇工业集聚区“工改工”升级改造不少于266.7公顷(其中综合整治类、全面改造类各占一半),开工建设产业用房200万平方米以上。
《江门市新会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应改尽改,能改尽改”,重点推动深茂铁路、江门大道、途经新会的各高速等重点路段两侧工业集聚区的升级改造,明确“加强联合执法”“提升园区形态”“联动招商融资”“优化土地利用”四项重点工作,逐步建立一套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政策体系。
同时,去年4月以来,新会区多次组织各镇街、相关部门参加业务培训,明确方向,攻坚重点。为了积累更多经验,新会区还专门到东莞、顺德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工改工”路子,多措并举推动工作开展。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真正“让利于企”
沙堆镇是新会较早迈出“工改工”第一步的镇。该镇的金门工业园建立时间较早,规划布局相对低效。在全面评估园区工业用地情况并分析自身区位优势后,2019年,沙堆镇引入江门市三和管桩公司,对园区内的造船厂进行“工改工”,对低效土地利用起来。
“我们三分之一的产品面向东南亚市场,水运是重要的运输方式。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沙堆镇临近出海口,水道深度足以支持大型货轮通过,又有足够大的平地建设大型厂房,产品可以直接上船,节省了运输成本。”江门市三和管桩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林伟明详细阐明他们选中沙堆镇和“工改工”这一模式的原因。
与此同时,在今古洲民营科技园创新创业中心对面,江湾产业孵化器升级改造项目正加紧施工。据悉,该项目计划将原容积率为0.5的锦纶制品生产厂房改造成为容积率高达4.0的相关企业孵化场地,总投资约10亿元。
“项目于2020年6月取得符合市‘工改工’政策文件的批复,现正在动工建设,建设期为5年。”新会区自然资源局开发利用股杨智斌说。
据了解,“工改工”往往面临不少难点。如集聚区空间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因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多,改造难度大改造成本高,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国有和集体土地混合开发、土地置换等方面政策供给不足,“微改造”项目缺少明确政策指引等。
为了攻坚克难,新会区火力全开。该区全面摸查两公顷以上成片村镇工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通过促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联合执法腾退落后低效项目;通过园区形态、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园区环境,提升园区形象;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争取优质企业、链主企业入驻,争取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效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从严处置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下一步,新会区还将结合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做到‘工改工’工作真正‘让利于企’‘让利于民’。”新会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劭如表示。
据悉,新会区正在加快研究制定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出台升级改造项目奖励办法、改造项目工作指引和操作流程、改造项目工业物业产权分割和转让操作指引等。同时,加强规划引导和衔接,鼓励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支持宗地整合开发、允许厂房分割转让、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支持完善用地手续等具体举措,强有力推动“工改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