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乡农民用汗水与智慧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春耕农忙图。
今年3月,司前镇的小龙虾开始陆续上市。
冬种蔬菜可摘食、可观赏、还可提升地力。
罗坑镇春耕生产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景象。
无人机可高效进行播撒作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葵乡大地,春耕农忙正当时。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生产启动的关键时期,新会各地的农民纷纷抢抓春耕生产有利时机,耕地、播种、施肥、浇灌;使用无人机播秧、稻田养虾……农民用汗水与智慧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春耕农忙图。
统筹/任晓盈 文/图 任晓盈 张奕维 潘玲玲
崖门镇
不误农时种粮 守好安全底线
眼下正值春耕春种时节,在崖门镇,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播撒春天的希望。
田间地头一片忙碌
借助机械提高效率
李苏红是新会区同成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该合作社目前在崖门承包了超46公顷(700亩)土地,用于种植水稻。
记者在崖门镇京背村看到,李苏红团队精心照料的育秧田里整齐地排列着青翠欲滴的秧苗,这片约0.27公顷(4亩)的田地培育着可满足合作社承包田地秧苗的需求。自春耕开始以来,李苏红每天都会到育秧田里抽样,拿起秧盘,仔细观察秧苗生长情况,察看是否有坏死、虫蛀等问题,“前段时间天气寒冷,很多秧苗都被冻坏了,所以我们又培育了新一批秧苗,这批次的秧苗长势还不错,估计再过三五天就可以运输至田里了。”李苏红还告诉记者,除传统农机车外,他们还会使用专门的传输带辅助运输秧苗至田里,减少人力消耗。
一周前,部分育好的秧苗已播种于南昌村的田里,由于面积广阔,除了出动插秧机外,李苏红还购置了无人机,进行高效播撒。只见李苏红的丈夫小心谨慎操控装载着秧苗的无人机,待飞至距离土壤上方5-6米的半空中后,便开始播撒,一棵棵秧苗随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自由落体”,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整治耕地“非粮化”
牢牢守护粮食安全
另外,随着耕地“非粮化”问题日益突出,整治辖区“非粮化”,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成为崖门镇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
今年,李苏红所在的合作社收购了南昌村内约3.3公顷(50亩)原种草皮的土地,目前正在进行翻土、打田工作,为下一步水稻种植作准备,“政府尤其重视耕地‘非粮化’问题,我们作为农户更是能够深切体会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机缘巧合下,我们收购了这片种了约一年时间草皮的土地,土壤养分尚未流失殆尽,相信经过技术改良后,这片田地同样能跟其他耕地一样,种出优质水稻。”李苏红说。
“防非稳产”,义不容辞。3月3日,崖门镇召开防止耕地“非粮化”暨2022年春耕现场工作会议,崖门镇党委书记练庆铭强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最严厉的措施打击一切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挖塘养鱼,种植林果业、苗木、草皮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同时要抓紧农时,加快推进春耕备耕,保障春耕物资的供应,确保粮食作物应种尽种,种植面积只增不减,产量只升不降。”
据了解,今年以来,崖门镇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稳定粮食生产的工作部署,先后召开2022年“三农”工作会议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推进会,落实包村联户工作机制,崖门镇政府分别与17条行政村签订《新会区崖门镇2022年粮食种植任务责任书》,压实压细责任到村到人。
3月7日,崖门镇发布关于公众举报耕地“非粮化”违法行为线索奖励的通告,对检举、揭发符合通告规定的崖门镇内耕地“非粮化”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奖励。除此之外,该镇还在各村主要出入口、主干道、田头等地悬挂宣传横幅,利用LED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在村内宣传栏张贴宣传单张,利用车辆和大喇叭开展流动宣传,到田头乡间向农户、种植户派发宣传小册子,让“耕地红线不可触碰”家喻户晓。
罗坑镇
冬种油菜还田 化作春泥沃土
除草、翻地、育苗、施肥、灌溉……随着天气回暖,罗坑镇的春耕生产全面拉开帷幕,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探索“稻稻菜”模式
助农田提质
日前,在罗坑镇芦冲村的农田保护区,两台拖拉机正在稻田中进行打田作业,田块里的冬种蔬菜随着农机运作被翻压到泥土中。
“今年冬天气温较低,我提前分批育秧,在惊蛰前插下第一批秧。”驾驶农机的农机手林旋彬告诉记者。他今年57岁,种植水稻已30多年,是当地公认的种植大户,拥有中级种植师职称。今年,他在芦冲村种植了约10.7公顷(160亩)水稻,在今年春节前,他便开始备耕工作,分批进行播种。
林旋彬说,去年,他首次尝试冬种油菜,由于缺乏经验,油菜播种时间靠后,加上后来在台风中农田被浸,导致油菜生长受限。虽然看不到一大片漂亮的油菜花,但是将冬种油菜还田化作春泥、变成沃土,对今年的水稻生产也有好处,因此,他对今年的春耕充满信心,“种油菜的田块地力提升了不少,可减少施化肥,全面提升粮食产量,所以,我对收成很有信心”。
目前,罗坑镇春耕生产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景象,全镇各村2月已陆续放水办大田,目前,水稻生产全面进入育秧阶段,各村陆续进行插秧。
据统计,该镇去年申报实施新会区双季稻轮作冬种蔬菜示范面积达120公顷(1800亩),冬种蔬菜可摘食、可观赏、可沃土,今年,该镇将继续探索实施“稻稻菜”模式,助农田提质、农民增收。
“轻骑兵”到田间地头
“把脉问诊”
“今年受低温天气影响,要适当用温水泡种催芽。”日前,罗坑镇农办组织农技员到罗坑镇下沙村,指导农户提前分批育秧,并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
据悉,今年开春,罗坑镇早部署、早谋划、早准备,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工作。
春节过后,罗坑镇召开春耕备耕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推进春耕备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乡村产业振兴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该镇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春耕备耕和撂荒地复耕复种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因地因苗抓好春季田管工作,做好极端天气应对防范,确保春耕工作有序开展,为今年全镇农业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罗坑镇依托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果,组建农技服务“轻骑兵”,以小分队形式深入村居,全方位提供农技服务。同时,罗坑镇还将优质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通过组织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及时解决农户在春耕备耕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全面掌握各村居今年春耕备耕工作进展情况。
开春是农机使用高峰期,保障春耕春播期间农机的安全不容忽视。早前,罗坑镇邀请区农业机械化管理股、农机安全监理站,联合镇农业部门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检查和春耕指导。检查指导组来到皓阳水稻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实地查看合作社的农机具、育秧盘和农机配件等春耕物资的准备情况。目前,该合作社已育秧田1.6公顷(24亩),可供插大田333.33公顷(5000亩),检查组详细了解了备春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当前春耕生产形势进行深入分析,鼓励合作社积极提供机械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等农机作业服务,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司前镇
探索虾稻共养 推进“智慧春耕”
立春伊始,万物复苏,正是春耕好时节。在司前镇,人们已经开始为春耕做准备,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的景象。
加强田间管理
种植优质水稻
农机轰鸣、泥土翻滚……在田边村金箩品牌示范基地,连片田地正在进行翻土作业,为不久后的播种作准备。“此前这片土地并不是传统的水稻田,我们对土地进行了细致的平整,并完善了灌溉系统,才着手种植水稻。目前,基地实现全机械化作业,平日里加强稻田的管理,努力降低病虫害、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开平市金箩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明说。
据了解,2019年,开平市金箩米业有限公司在司前镇田边村和小坪村建立了金箩品牌示范基地,总面积约127公顷(1900亩),基地环境优美,并常年有潭江水滋润,因此,作物得以茁壮成长。目前,该基地种植有19香、金箩9号、美香占2号三种丝苗米品种,一年两造,平均亩产约1000斤。梁伟明告诉记者:“公司配备专业的科研团队,对丝苗米品种进行研究、试验、观察,力求种出受大众喜爱的优质丝苗米。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金箩9号丝苗米在以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市场上反响很好,虽然价格会比一般丝苗米高,但由于米饭香甜、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
尝试虾稻共养
发展绿色种养
而在小坪村,金箩品牌示范基地还大胆地开展了一次尝试——虾稻共养。去年冬季,在水稻晚造后的闲暇时间,该基地选择与中国小龙虾之乡湖北省潜江市的一家企业合作,在租用的超过60公顷(900多亩)稻田里每亩投放了100斤虾苗,开始虾稻共养试验,这是该基地开启有机绿色种养模式的大胆尝试。今年3月,新鲜活泼的小龙虾被农民从稻田里打捞起来,并开始陆续上市;4月,该基地将进行春耕,继续一年两造水稻的种植工作。
“虾以浮游生物、水草为食,在稻田里饲养的小龙虾品质高,同时还能增加水稻田的肥力,减少除草剂等化学农药的使用。我们的田地产米也产虾,提高了亩产产值,实现增产增收,这样的有机绿色种养模式可谓一举多得。”梁伟明说。
近年来,随着农耕技术的持续发展,智慧农具逐渐成为司前镇春耕农忙图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架无人机载着满满一箱谷种缓缓起飞,机翼旋转产生强大的气流,向着已备耕的耕地飞去,所到之处,谷种缓缓滑落,均匀地播撒在田野上。
方景扬是司前镇一名农户,共种植水稻13.3公顷(200亩),由于耕种面积大,春耕农忙时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因此,他专门购买了无人机,让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无人机可以日夜作业,不受时间限制,飞播效率极高,比如正在飞播的这2.7公顷(40亩)地,用插秧机作业大概需要2天,但用无人机作业仅需1个小时左右便完成了。”方景扬说。
正值春耕农忙季,司前镇在指导农户开展春耕生产的同时,也十分关注耕地“非粮化”问题,召开2022年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等多个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部署,推进落实。
接下来,该镇将以“零容忍”的态度,推进“非粮化”“零新增”,抓实抓细抓好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为稳定粮食生产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