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荣与当地年轻老师结对,分享教学经验。
目前,陈国良仍在支教的道路上奋斗。
带着使命去支教的蒋健波潜心物理教学,乐于分享物理教学经验。
陈国荣与学生合影。
支教是一条需要勇气的希望之路。近年来,新会区沙堆镇多名教师怀揣教育报国的初心,积极响应省、市、区号召,决意来一次“青春的远征”,主动请缨到偏远地区参与支教工作。
偏远地区普遍面临优质师资不足、教育资源欠缺等问题,一批又一批新会教师远赴他乡,向当地传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做好“传帮带”,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在支教当地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支教生涯华美篇章。
文/任晓盈 受访者供图
沙堆镇梅阁学校物理教师蒋健波
不畏支教环境艰苦 带动当地教师成长
支教单位:梅州市五华县太坪学校 支教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
2019年4月,蒋健波收到了新会区沙堆镇教育部门发出的关于前往梅州市乡村学校帮扶支教的邀请。当时,蒋健波家中有一位瘫痪在床的老父亲,但身为中共党员的他,再三斟酌后,还是毅然报名了。
没有被艰苦环境 吓跑
2019年8月底,蒋健波乘坐专车前往梅州市五华县太坪学校,迎接为期一学年的支教生活。“很庆幸支教地点在广东省内,每个月我都可以回一趟家,看望照顾父亲。从梅州驾车回家,大约需要4小时。”蒋健波说。
在支教前,蒋健波对梅州市五华县太坪学校并不了解。走进这所乡村学校的那一刻,蒋健波才意识到,自己在这所学校支教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辛。“这所学校是包含幼儿园到初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同时,学生中,80%是留守儿童,综合素养、学习成绩都有待提高。”蒋健波表示,这些都没有吓跑他,因为“支教的目的就在于为贫困落后的学校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我并不畏惧艰苦的环境,相反,要感谢这些困难,很好地磨练了我的意志,提升我的教书育人水平。”蒋健波说。
在支教之初,蒋健波发现了当地教师的一个可能会影响教学工作的“习惯”:只有上课时间在学校,其余时间不在校坐班。“我的习惯是从学生到校到离校,都在学校陪伴他们,上好每一堂课,下课后,就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能更亲近学生,也有了更多时间了解学生。”蒋健波说。蒋健波的做法慢慢影响着太坪学校的其他教师,他们也慢慢开始坐班,愿意为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和心血。
向当地教师分享好的教学方法
蒋健波深知青少年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性,于是,将课堂分成几个时段,分点分段讲授知识点,中间穿插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始终保持较好的注意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蒋健波负责的班级,物理成绩排名从刚开始的全县第42名提升至第12名。“只是我带的班级成绩有提升,并不是我支教的目的。我更希望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享给当地教师,提升支教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蒋健波说。支教期间,蒋健波每学期主动上三节物理公开课,不仅同科组的老师会来听课,不同科组、不同年级的老师也会来听课。“他们都想学习我上课时的组织表达能力,学习怎样引领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同时,我会经常与科组成员交流沟通,分享物理教学经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蒋健波说。
教育,需要家校联动。蒋健波既关注学生个人情况,也乐于与学生家长沟通,“多了解学生,多跟家长沟通,让学生、家长都信任我,这样一来,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就容易多了”。
在太坪学校,一位内向但很聪明的学生让蒋健波印象深刻。他的家长常常与蒋健波联系,希望他能多与孩子交流。“我很看好这个孩子,也在平时教学中关心他、开导他。在去年的中考中,这名孩子取得了全校第一名、全县第五十名的好成绩,考进了梅州最好的高中,还拿到了奖学金。”蒋健波自豪地说。
蒋健波还告诉记者:“支教期间,因为看到了孩子的转变,家长对支教的老师十分感激,常常‘塞’给他们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比如土鸡、梅菜等。支教结束后,那里的学生也没有忘记我,过节时,我偶尔能收到来自梅州的包裹,感觉特别温暖。”
“我很感谢这段支教经历,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让我有所成长。”蒋健波感慨地说。
沙堆镇沙西初级中学化学教师陈国荣
援疆经历让他感到幸福
支教单位: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三中学 支教时间: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
“当我还是一名师范生时,就一直憧憬着未来能有一段不一样的从教经历。我渴望遇见一群纯真、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孩子。如果有幸能够在他们的奋斗经历中起到一点作用,我将感到无比幸福。同时,身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把知识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怀揣着初心和热情,2020年初,陈国荣乘上了前往新疆的航班,开启了支教之路。
对学生上心获得尊重
尽管当时出发前,陈国荣已简单了解了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的情况,提前做好了因气候、饮食、民俗文化差异而产生不适应的心理准备,但落地后,他才真正体验到各种挑战。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陈国荣付出了不少努力。
“不习惯新疆偏辣的饮食,我便和同事们约定轮流买菜做饭。这边沙尘暴、地震等自然灾害偶有发生,遇上的次数多了,我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自我保护能力也越来越强。平时,我会特别注意保暖和饮食、环境卫生,也注重劳逸结合,尽可能不让自己生病。”关于在新疆生活的一切,陈国荣记忆犹新,他向记者展示的每一张照片,既有艰辛,也有乐趣。
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陈国荣也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疏附县第三中学是一所有51个教学班级、2000多名学生的全日制寄宿初级中学。由于授课老师不足,每位老师的教学任务都特别重。我负责四个班级的教学,还兼顾复习资料的编制、课题的申报,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陈国荣没有任何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开展日常教学,需要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从而“对症下药”。为了尽快掌握学生情况,陈国荣仔细分析、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通话水平、性格、爱好等,与各班班主任合作制作学情分析表。“比如九(10)班,我根据学情分析表,将学生分为六个组别,让爱好相似的同学一起学习,让开朗的学生带动内向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陈国荣说。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陈国荣常常向学生们介绍新会的人文历史、饮食习惯等,“每一次和大家唠家常,孩子们都感觉特别新鲜,十分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慢慢亲近我,喜欢上我的课”。
陈国荣对学生上心,学生也对陈国荣颇为尊敬、爱戴。“新疆的孩子情感特别丰富,表达都很直接。我每天上课之前,好几个孩子抢着帮我拿书和实验器材,让我感到幸福。”陈国荣欣慰地说。
带领当地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外,陈国荣还负责带领当地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对于当地老师来说,课题研究是比较新鲜的事情。我为他们讲解专业的课题研究方法技巧,一步一步带领他们开展、推进、完成课题。”陈国荣说。2021年6月,他与其团队开展的“利用导学案提高民族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成功结项。
另外,陈国荣还通过与当地年轻老师结对的方式,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如,如何在教学中运用“高效记忆法”有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等,大大提高了当地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回想起在新疆的支教生活,陈国荣感慨良多:“我认为,支教可以缓解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给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更好促进民族大融合。支教老师还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激发当地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束支教后,陈国荣为当地学生制作了一段告别视频,不少孩子看完视频后都流泪了。“我已经把新疆看作我的第二故乡,有机会肯定会回去看看。”陈国荣说。
沙堆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陈国良
发挥专业优势为支教学校带来变化
支教单位: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民族学校 支教时间:2021年9月至今
“我很早就萌生了支教的想法,这是我一直以来想体验的事,所以当得知有名额时,我马上报了名。”2021年9月,陈国良如愿加入援桂支教队伍,来到了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民族学校,开启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发挥专业优势 解决实际问题
初来乍到,陈国良首先对学校情况、学生情况作初步了解,以便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学校所处地区较为偏远,学生来自多个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等,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陈国良说。
他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拟定教学计划,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加强实操锻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他精心把信息技术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思想教育和防溺水、防电信诈骗、网络安全教育及理想教育等,以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今年9月,陈国良利用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带领宁明县民族学校总务处高效完成了八、九年级约1000人左右的伙食退费信息收集工作。同时,他积极就学校卫生工作、学生就餐管理等提出建议,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现在的宁明县民族学校,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生有序就餐,人人“光盘”。
加强支教学校德育工作
今年10月开始,陈国良担任宁明县民族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学校的整体风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我尤其注重开展德育工作。”陈国良说。在陈国良的建议下,宁明县民族学校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中穿插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沐浴在正能量下,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陈国良还热衷向学生介绍新会人的骄傲——梁启超先生,建议学校在升旗仪式、大课间等时间段播放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梁家的优秀家教家风能为宁明县民族学校提升德育工作质量提供借鉴。因此,我把两者结合起来,希望向孩子们传递正确的人生观。”陈国良说。
作为教师,难免会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陈国良表示:“跟这类学生沟通需要耐心。比如针对一位比较调皮的学生,我跟他谈心,了解到他的父母都在广东工作,家庭教育比较缺失,我通过跟他聊家常,关心他的动态,慢慢走进他的心里,让他信任我,从而让他不再调皮。现在这位学生每次见到我,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值得一提的是,陈国良主动拍摄《我身边的网络安全》短视频,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该短视频推出后反响热烈,得到不少师生的关注。
“我认为,参与支教工作需要理想的支撑,作为老师,要尊生、爱生、护生,践行育德树人的理念。我希望,自己的微薄力量能为当地教育带来点滴向善向好的改变。”陈国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