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安会大楼由侨胞出资兴建,多年来一直是《沙堆侨刊》的办公场所。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聚沙成堆,积少成多,新会区沙堆镇之名的由来,简单而质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沙堆镇逐渐扩张壮大,镇内高楼大厦平地而起,汽车日夜奔驰……沙堆镇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其传承百年的华侨历史、文化和精神密不可分。
“沙堆镇拥有众多侨胞、侨眷,他们延续了紧密联系、互帮互助的传统。沙堆镇内的古巴桥、侨安会大楼、梅阁旋安社大楼,以及一封封寄往海外的‘集体家书’——《沙堆侨刊》,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背后承载着老一辈开拓进取、爱国爱家、乐于奉献的华侨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沙堆镇党委副书记李维睿对当地的侨情文化如数家珍。
近年来,沙堆镇紧紧围绕“侨”字做文章,对辖区内的古巴桥、梅阁码头、梅阁旋安社大楼等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了修缮保护工作。同时,沙堆镇还拥有《沙堆侨刊》《独联侨刊》《梅阁侨刊》3本侨刊,这些刊物不仅是面向海外乡亲的“集体家书”,更是寄托乡愁、维系侨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如今,在江门市、新会区侨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沙堆镇已率先启动侨刊数字化工程,将纸质书转化成电子书,建立沙堆镇侨刊数据库。
古巴桥——
侨胞与村民守望相助的“见证者”
沙堆镇有一座“百年老桥”,由古巴华侨捐款建造,坐落在沙堆镇那伏村村口的公路边,原名“那伏长堤桥”,但村民更喜欢称它为“古巴桥”,它也是古巴华侨历史和华侨精神的“见证者”。
那伏村从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那伏村原有一条2米多深、5米多宽、可以行船的河涌,但根据《那伏长堤桥碑记》记载,“于堤中之腰,划若鸿沟,塞之不能,越之不得,交通阻断,行者患焉,犹有憾也。”所以,建一座宽敞稳固的桥梁,成为当时那伏村村民的愿望。
村民的愿望传到几位古巴归侨耳中,很快,他们便开始着手建桥一事。大家不仅捐资,还亲自主持工程,参与设计、施工。1927年,那伏长堤桥建成,为感念古巴归侨的功德,村民自发请工匠在桥两边水泥护栏外侧刻上“古巴”二字。古巴桥之名,也由此而来。
岁月变迁,古巴桥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近日,记者亲眼见到这座传说中的古桥时,颇有些意外,这样一座“袖珍”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小桥,样子普通得不值一看,但仔细读完桥边的碑记,便能对这座朴素的古桥另眼相看。去年10月,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黄卓才在参观了那伏村古巴桥遗迹后,发出深深感慨:“古巴桥背后的故事正是侨文化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弥足珍贵。”之后,他还撰写了《新会沙堆有座古巴桥》,详细介绍沙堆镇古巴桥的历史,让读者感受到古巴桥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和沙堆镇浓厚的侨文化气息。
“规模虽小,却为邻近初见之式度焉。”《那伏长堤桥碑记》所述的这句话,正是沙堆镇古巴归侨与村民们之间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生动注脚。“这些归侨决定出资建桥后,雷厉风行,很快便筹集到资金,并日夜赶工,希望早日建成,为村民提供便利,体现了古巴华侨对家乡的爱护。村民对这些古巴归侨也十分尊敬和友善,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那伏村村民高光荣向记者介绍。
古巴桥落成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沧海桑田,农田水利和公路交通建设等举措,让当地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长堤的荔枝、梅果树已稀疏。所幸桥梁基本保存完好,曾经崩缺的护栏也已经补上。石碑有裂痕,但碑记字迹大体看得清楚。“我们正在着手进行古巴桥的修缮维护工作,再过几个月,这里就大不一样了。”李维睿说。
《沙堆侨刊》——
联系乡情的“传声筒”
“集体家书的故事”“沙堆镇小小讲解员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创刊于1922年的《沙堆侨刊》,已有整整100年的历史,传承至今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传说中的“文物”,反而越办越有声有色。随手翻开一本,从国内热点新闻到五邑风土乡情,再到邻里间的街谈巷议,海外乡亲想了解的故事,这里都能读到。《沙堆侨刊》已成为沙堆镇穿越时空、联系乡情、联结今昔的“传声筒”。
百年历史沉淀,“家书”传情不绝。据《沙堆侨刊》编辑部负责人李如松介绍,过去100年,《沙堆侨刊》曾因为战火等因素停办了两次,但最终都在沙堆侨胞浓浓的爱国爱乡之情推动下复刊,一直持续至今。同样由侨胞出资兴建的沙堆侨安会大楼,多年来一直是《沙堆侨刊》的办公场所。“《沙堆侨刊》的工作人员大多是镇里的退休教师,我们在政府帮助下更新了设备,并维持一年3期的发行频率。”李如松说,即便人手、资金有限,《沙堆侨刊》仍然不断创新,页面从黑白变为彩印,版面不断扩大、页数不断增厚,至今还有相当多的海外侨胞订阅。
“一次偶然机会,我们找到一张珍贵的图书存档照片,上面显示1933年出版的第七十五期《新会沙堆侨安月报》被首都图书馆记录收藏,这足以说明,在那个年代,沙堆镇的侨刊就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了。”谈及沙堆镇侨刊的历史,李维睿倍感自豪。宣传家乡建设、群众生活,挖掘家乡的侨文化,特别是搜集华侨对家乡建设的文物古迹、歌颂家乡的英雄人物等,是侨刊编写的重要内容,也是讲好家乡故事的好题材。
如今,新时代也赋予侨刊乡讯新的使命。“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海内外读者的需要,《沙堆侨刊》近期也在进行改版优化,增设了不少国内重大新闻报道,同时也重点关注江门地区的城市变化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希望能让侨胞通过我们的侨刊更了解家乡、了解祖国。”李维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