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沾雨霭一里三贤臻望族,会际风云千秋万代仰名香”这是会城街道都会村古色古香的村牌楼上的一副楹联,道出了都会这个地方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都会村位于江门市蓬江区与新会区之间的中心位置,犹如镶嵌在葵乡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俯瞰都会村,一条宽阔的会城大道将都会村分成南北两边,一边是紧挨着圭峰山的山林水库,那是都会村的“金山银山”;一边是掩映在绿树婆娑中的红墙绿瓦,那是耕读传家、名人辈出的古老村落,传承至今的历史文脉是都会的骄傲。
都会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是“岭南一人”明代大儒陈白沙的故里。都会村古时就有“一里三贤及仙女”的说法,在民国时期曾称仙贤乡,素有“冈州第一村”的美名。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如今都会村已经挺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潮头,被纳入圭峰会城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以“党建引领,积极发展经济,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建设美丽都会”为指南,一个具有历史美、人文美、发展美、融合美的熠熠生辉的都会村正展现眼前。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通讯员 张华锦 黄翠环
星汉灿烂的人文之美 白沙故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初入都会村,你会发现,这里不愧为“仙贤乡”,到处都有“耕读文化”的印记。村中心的聚贤苑公园,葵影绰绰,繁花似锦,刻有“耕读为本、团结务实、积极进取”等家训家规的石碑就立于此。石碑旁边,还有白沙先生陈献章重回都会故居时留下的石刻诗。
要了解都会村的历史文化,当从那些惊才艳绝的先贤人物开始说起。据都会《黎氏宗谱》记载,都会村黎姓始祖于南宋时期在此定居,其他姓氏逐渐加入而形成都会这条古村落。都会村名人辈出,享有“一里三贤及仙女”的美誉。一里是指乡贤里,三贤是指张撝、黎贞、陈白沙,一仙女是指黄道娘。此外,还有清代武探花黎大刚、举人黎士希等历史名人。
元末明初著名学者张撝,出生于都会村,他开拓了元末明初新会讲学风气。据史料记载,明初,张撝专心在冈州象山书院讲学十多年,远近前来求学者数以千计。他著有《象山诗集》五卷,明清县志评说,“其学以明理为要,诗文以雅典为本”。张撝的“明理”即明宇宙之理、自然之理、事物之理,这里理念开拓了明初理学先河,独具一格,对后来的陈白沙也产生影响。
明初著名学者黎贞,也是都会村人,字彦晦,号岭南狂客、陶陶生、圭峰槛、嘉逊叟、五羊书客、秫坡,学界称秫坡先生,明初理学家,晚年居住故里。明代大儒陈白沙称其为“吾邑以文行诲后进,百余年来秫坡先生一人而已。”
而陈白沙,更是为世人所熟知,陈白沙名为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后世称白沙子、白沙先生,他出生在都会村,十岁随祖父陈渭川迁居江门白沙村的小庐山下,因在白沙乡讲学成名。陈白沙创立理学新派——岭南学派(又叫江门学派),他是岭南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承前启后,转变学术风气的关键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上承程朱理学,下开阳明心学,为“阳明心学”之发端,后世尊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
据记载,明代名宦西屏公区越是这样颂扬黎秫坡和陈白沙:“白沙振扬于道,化周洽之时,秫坡则崛起于文治草创之日。”“白沙先生道学风采,倾倒士类,一时豪俊,不远千里,皆飚附景从,趋我古冈,天下之人莫不目古冈为邹鲁”。由此可知,都会村的先贤们聚居拓土,为冈州邹鲁文化作了重要贡献。
源远流长的历史之美
“八古”文化增添神秘之感
人文荟萃,是大家对于都会村的深刻印象,为走进村庄腹地,你又会觉得这个小村庄,有着独特的历史神秘感。
记者从都会村的老人们口中得知,都会村有“八古”,即古石器、古桥、古道、古庙、古树、古墓、古屋、古火车路等八种历史文化遗址。漫步于村中,一个不经意的转角,或许就会邂逅一处历史文化遗迹,源远流长的历史之美或许就静候在不起眼的角落,等着你来发现。
要是问都会村民要到哪里寻找都会的历史之美,答案大多集中于管道桥、岳王庙、黄道娘墓、罗山咀贝丘遗址、翰林黎公祠等地。
都会官道桥其实是旧时古驿道的组成部分,是一座花岗岩石板桥,造型古朴简约,跨于新桥冲上,拾级至宽阔的桥面,残存的石板桥面仍旧保留着光滑的岁月痕迹,以前,这可是都会村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如今,小桥流水,也是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距离管道桥不远处,就是螺山,这里是都会村的风水宝地,千百年来庇佑着都会人。刚走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脚下两棵有300多年历史的参天古芒果树,还有一棵100多年历史的古木棉树,苍劲葱翠的古树掩映着一座规模宏伟的宋忠武庙,也就是村民所说的岳王庙。岳王庙始建于明代,曾先后于1918年(民国七年)和2004年两次重修,是全国现存四大古岳飞庙之一。传说,古庙正门粉红色石横匾刻着的“宋忠武廟”,是陈白沙笔迹。
经过岳王庙,再走几步,见到立有“新会区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娘墓(宋)(2008年立)”的石刻,再往罗山上走,正是黄道娘墓所在地。相传黄道娘是都会村人,生于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又称黄道姑,笃信佛教,是当地著名的佛教居士,一向乐善好施。她专工纺织,亲制手工织机,大量生产布匹,热心向村民及邻近妇女教授纺织技术,并广传到广州等地,促进当时纺织业发展,备受世人敬重。考究史料,按记载说法,黄道娘传播纺织技术要比元代江苏的黄道婆还要早200多年。
沿着小山坡而上,就看到了著名的罗山咀贝丘遗址,那里地面仍撒满了白色的贝壳碎片,印证了沧海桑田的说法。这处遗址属新石器中、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距今约6000年,是新会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遗址于1957年被发现,1959-1963年,省考古队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以及大量贝壳遗存。考古学家认为,6000年前新会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他们不仅捕鱼为生,而且还开始进行手工艺制作。2004年,该遗址被列为新会区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出土文物现保存在新会博物馆。
继续行走在充满历史神秘色彩的都会村,还有清代武探花黎大刚的“探花第”、东头里的文武庙、新地里的翰林黎公祠、蚝壳古祠堂、孔雀山上的陈白沙祖父陈渭川夫妇墓以及明朝六部尚书何熊祥墓(为衣冠冢)等众多历史遗迹,整条都会村堪称一条历史风貌带,独特的历史之美可见一斑。
乡村振兴的融合之美
打造历史风貌带发展文旅产业
其实,漫游都会村,很多时候会带给人历史穿越之感。村庄里,历史印迹遍地,到处是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而人们在期间往来耕作。这里有着历史古村落的静谧,也有着新时代农村的蓬勃活力,新建的村道开阔平坦,村内环境整洁干净,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口袋公园、体育运动公园、市场、学校等配套建设应有尽有。而因为都会村区位条件优越,更形成了商贸走廊,商业区尽显活力。
一切元素在都会村融合发展,又神奇的十分和谐,都会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安居乐业。今年,圭峰会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已启动,都会村被纳入其中,示范带围绕基础设施、生态整治、产业培育、市场营销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规划管理一体化,村庄、产业、土地、文旅、环境、公共设施配套等规划实行“六规合一”,这对于都会村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发展契机。
“未来五年,正是都会村乡村振兴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党建引领,积极发展经济,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建设美丽都会’为指南,全力推进村各项工作目标,积极融入会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都会村党支部书记黎炎坡告诉记者。
尤其在产业发展方面,都会村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盘活土地资源,推动产业升级改造,传统工业向商业改造,旧商业向更有活力的专业市场改造。如计划建设汽车贸易城、兴办都会村农贸市场、打造商业服务一条街、升级改造都会石排坑工业区等。在有了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的前提下,都会村将重点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以宋忠武庙、黄道娘墓、罗山嘴贝丘遗址和官道桥等人文资源为主要载体,融合都会当地的村貌、民风和生活特色,着力整合宋忠武庙一带的旅游资源,计划开发打造螺山公园、筹建都会村文化馆,做好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同时,都会村还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强调主客共享,以优越环境吸引优质文旅产业进驻,打造电影小镇特色旅游体验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