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冰岛采购商英格瓦尔·艾菲约德完成了一场高效流畅的“一日跨港深江”商务行:清晨,他在江门新会与中集模块化建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模块化建筑”)签署合作协议,然后驱车1小时穿越深中通道直达在深圳的中集集团总部;日暮时分,他和团队成员已从深圳蛇口港乘船抵达香港机场,踏上归途。
“作为中集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新会中集基地不断拓展集装箱的应用场景和形态,构建了数据中心、生态渔业、环保装备、模块化建筑等‘集装箱+’业务矩阵,推动集装箱向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深中通道是连接集团总部与新会基地的关键纽带。”中集集装箱集团副总裁、新会中集总经理戴志前表示。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通讯员 俞君明
时空压缩效应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中集模块化建筑综合管理中心总监王跃明清晰记得去年7月首次通过深中通道往返深圳、新会的经历:从深圳出发,经深中通道再转入中开高速,仅约1小时便抵达新会大鳌镇。
“以前深圳员工到大鳌出差是场‘远征’。”中集模块化建筑品牌经理吴良洁展示手机导航记录:绕行虎门大桥的路线标注着“3小时18分”;若选择公共交通,则需要经历多轮转车,更加费时费力。
对此,中集数字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交付总监孙成成也深有感触:“我们的业务覆盖全球,出差是常态。深中通道未开通前,虎门大桥堵车更严重些,时间不可控,我们大多选择从广州‘起飞’,现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成为出差的首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计算等业务的蓬勃发展,海内外客户对‘中集数能’的数据中心产品需求暴增,他们基本都选择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落地,经过深中通道直达新会。”
时空压缩效应直接转化为企业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新会中集基地的国际客户到访量同比显著提升,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沙特等地的考察团接踵而至。
“大桥经济”加速产业集聚
市场营销中枢扎根深圳,技术研发、供应链管控与智能制造基地布局新会。在新会中集基地,一场“前店后厂2.0”产业革命正在上演。
“物理距离的缩短,极大地消融了心理隔阂。”孙成成表示,“今年,随着中集建科业务大基地化发展,我们团队有一半人员需要从深圳总部搬迁至新会基地。这种大规模跨市调动通常伴随人才流失风险。然而,得益于深中通道将两地通勤时间压缩至1小时,团队对这次人员调动接受度极高,实现了人员零流失。”
“大桥经济”让企业既能高效汲取深圳的资本、信息、高端人才和产业链尖端资源,又能充分利用江门新会的土地、空间和成熟的制造业基础优势。
“大桥经济”还加速了产业集聚。环绕新会中集基地,银湖湾滨海新区崛起了“万亩千亿”级现代化产业园区: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暨广东作为科技生产基地已启动建设;中星创城智谷储能项目28栋工业厂房拔地而起。“深圳创新策源+江门智造转化”的协同范式,正从新会中集的成功实践,扩散为大湾区产业升级的普遍路径。
人才由“单向流出”转为“双向环流”
深中通道通车已一周年,中集模块化建筑人力资源部门的数据令人振奋:一年内,公司成功从深圳引进市场营销、技术设计等核心人才9名,从香港引进高级管理人才2名。珠江西岸企业长期面临的人才“单向流出”困局,开始逆转为“深(港)江双向环流”。目前,中集模块化建筑已有6名家住深圳的员工实现常态化跨城工作,其中更有2人选择在江门购房定居。
对于这种转变,孙成成分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有次和同事同时从深圳蛇口总部下班,他回福田,我回大鳌,结果我比他先到家!”这个“反常识”场景成为“大桥经济”的生动注脚。
“深中通道彻底重构了人才对地理距离的认知。”王跃明分析说,当两地的通勤变得轻松,深圳人才西流的心理障碍自然消解,“部分员工还设计了更经济的‘自驾+公交接驳’通勤模式——驾车至中山人才岛,然后换乘深中公交专线,成本比全程自驾降低50%”。
中国模块化建筑全球化跑出“加速度”
2023年,新会区GDP突破千亿大关,达1011.25亿元,成为江门首个千亿GDP强区。深中通道通车以来,为这个珠西经济引擎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当深圳工程师在新会中集基地调试全球领先的模块化建筑智能生产线,当国际客户能在一天内高效完成从商务洽谈到产品验收的全流程——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小时优质经济生活圈”的宏伟蓝图,正在新会中集基地的车间与会议室里加速成为现实。从冰岛雷克雅未克的机场酒店、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学生公寓,到沙特的地球精品酒店、香港立法会综合大楼,中国高端模块化建筑的全球化征程,正通过深中通道跑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深中通道上,车流日夜不息,如同珠江口奔涌的潮水,象征着大湾区蓬勃的经济脉动。通过这条“超级接口”,深圳的创新基因、国际视野、高端要素,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江门新会的“制造血脉”;“深圳速度”与“新会空间”在“一小时通道”的催化下,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新会中集基地的实践证明:深中通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重塑区域经济地理、重构产业分工格局、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的战略通道。它用钢筋混凝土书写的新公式——深圳创新基因×江门智造空间×1小时高效连接=大湾区产业创新共同体,正在珠江口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