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南兴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点的长者食堂用餐。
7月12日清晨,新会区冈州大道中81号人声鼎沸。随着红绸落下,“南兴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点”正式揭牌。68岁的王阿姨挤在人群中笑逐颜开:“现在,‘家门口’能学手艺、找零工,孙子还可以上兴趣班,真是改造改到心坎上了!”
这个集就业驿站、长者食堂、富民工坊于一体的“幸福综合体”,正是新会区老旧小区改造从“基础民生兜底”向“全周期服务供给”跃迁的生动注脚。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通讯员 肖和
完善类项目成为新着力点
“过去4年,我们解决了路不平、灯不亮等基础类问题,今年将完成全部改造工作。目前,完善类项目已成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新的着力点。”新会区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2025年年底前,新会区需完成90个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截至今年7月,新会区已完成63个有关项目。
随着基础类改造的推进,居民的新需求逐渐凸显:长者助餐、儿童托管等“软需求”持续加大;零工就业、技能培训成新“刚需”;历史街区活化与功能升级亟待平衡,新会老旧小区改造迈入“完善类”阶段。
“这里前身是我们社区的办公场所,2009年社区办公地点搬迁后,曾兴办南兴幼儿园和托管中心。2022年开始,该物业处于闲置状态,至今已有三年。”会城街道南兴社区党支部书记梁伊红介绍。
2024年,南兴社区被选为新会区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类项目——“嵌入式服务”的试点,打造长者助餐点、就业驿站、富民工坊、邻里公坊、文化惠民阵地等特色空间,重点聚焦“一老一少一新”群体需求,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技能培训课堂、健康养生讲座、亲子阅读会、新就业群体暖心行动等。同时,常态化提供法律咨询、物品共享等便民服务,助力打造“互信互助互爱”的社区家园。
闲置空间变幸福枢纽
走进南兴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点一楼大厅,中央的电子招聘屏上滚动更新着招聘信息;一旁的富民工坊里,多名妇女带着孩子组装胶质零部件;二楼书画室墨香氤氲,公益书画课排满暑假……
彩虹社工机构负责人介绍:“位于南兴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点的富民工坊通过‘技能培训—试岗实践—稳定就业’的链条机制,首批引进3个劳动密集型项目,可吸纳约50名居民就近灵活就业,参与居民的日均收入超100元。”
“退休后,我一直在家带孙子,空闲时间较多。现在,我在自家楼下可以做一些手工活补贴家用。”市民梁婆婆高兴地说。
“服务点的功能很齐全、很方便,一方面,我可以通过手工赚取零用钱,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活动也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开心。”市民黄姨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南兴社区还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反哺”的“社区合伙人”模式,向李卓见书法工作室、彩虹社工服务中心、会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悦房地产集团、南兴幼儿园等机构颁发“社区合伙人”聘书。“社区将不断扩大‘合伙人’的队伍,发挥他们各自领域所长,通过资源共享和协作服务,为社区治理贡献专业力量。”梁伊红表示。
全域升级的“新会样本”
南兴社区的探索是新会区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的缩影。
在会城街道浐湾片区,冈州大道旁的百年骑楼重现雕花窗棂,修旧如旧留存侨乡记忆;在会城街道北门社区兰苑新村,“政府+居民+社会资本”共担机制,破解电梯加装资金难题;散布各个社区的“儿童微空间”,通过乒乓球台、游戏角,构筑起15分钟儿童友好圈。
中午11点,南兴社区的长者食堂飘出饭菜的香味。捧着餐盒的退休教师李伯指向窗外:“现在下楼就能练字、看病、找工作。”他的手机里还存着公共服务点的课程表:周一家政培训、周三非遗手作、周五健康讲座……
这种“可感的幸福”正在量化:新会区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2700个、加装电梯98部、建成儿童活动区43处。而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治理创新——通过“社区大党委”机制,新会住建、人社、民政等部门常态化联席办公,使资源精准滴灌至民生末梢。
从解决“路不平、灯不亮”的硬件改造,到满足全龄需求、嵌入多元服务的“幸福再造”,新会的老旧小区改造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理念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