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铜像。
铮铮铁骨英雄树,火红烂漫英雄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7月1日晚播出。100位重要英雄模范名单依次出现在晚会大屏幕上,周文雍、陈铁军夫妇名列其中。
时间拨回93年前,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开平籍党员周文雍和台山籍党员陈铁军,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不迫,英勇就义。在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最后时刻,他们留下了一张“铁窗前的合影”,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的珍贵影像。
“这是人间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1962年,周恩来总理号召作家们把周文雍、陈铁军双双走向刑场、同赴死难的故事写成戏剧。2009年,在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评选活动中,周文雍和陈铁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凝结了无数英雄烈士鲜血的奋斗史。如今,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建设与发展而付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如同璀璨明星照亮苍穹,指引我们奋发前行。
文/图 黎禹君 黎秀敏
A 革命伴侣以生命诠释信仰
以周文雍、陈铁军烈士为原型的经典电影《刑场上的婚礼》中,俩人视死如归,在刑场上高呼“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那一幕,定格为中国红色文艺史上广为人知的经典艺术形象。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东湖中心,有一座黄瓦红柱的“血祭轩辕亭”,悼念的对象正是著名的“刑场上的婚礼”这两位主人公。
周文雍、陈铁军的故事,要从广州起义说起。
1927年9月,八七会议后,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为了避免引起怀疑,周文雍与陈铁军以“夫妻”名义开始建立秘密联络机关,筹备广州起义。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疯狂镇压,广州起义失败,周文雍和陈铁军转移到香港。为了重建广州党组织,周文雍和陈铁军不顾个人安危,于1928年1月从香港重返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广州。
穿梭在广州市的荣华西街,17号2楼在老楼林立的西关并不起眼。然而90多年前,这里却是周文雍和陈铁军的革命活动据点。在17号2楼门前,有原广州市文化局于2007年9月28日在此立的石碑,上面刻着:“周文雍、陈铁军以夫妻名义在此居住,设立秘密联络点。后因叛徒出卖,1928年2月初被敌人逮捕。”
1928年2月2日,因叛徒告密,周文雍和陈铁军不幸在秘密联络点被捕。在狱中,他们遭受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强迫周文雍写“自首书”,周文雍慷慨激昂地在监狱墙壁上写下“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的绝笔诗句,表现出共产党员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浩然正气。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邓颖超和周文雍、陈铁军都在广州工作,是亲密战友。在‘沙基惨案’中,周恩来、周文雍率领游行队伍冲锋在前,他们都曾负伤,但都在血泊中站起来,继续为革命事业奋勇前行。”周恩来总理的侄孙女、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晓瑾说:“23岁的周文雍临刑前在监狱里写下不朽诗篇,他们的光荣事迹,当为世人永远铭记。”
“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下,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周文雍、陈铁军宁死不屈,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毅然选择舍身就义,为我们树起一座精神丰碑。”市委党校教务一科一级科员颜婧说:“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对党忠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理想之基,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作出应有的贡献。”
B “铁窗前的合影”激励后人前进
1928年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面对敌人的枪口,周文雍和陈铁军从容不迫,英勇就义。在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最后时刻,他们留下了一张“铁窗前的合影”。这张合影记载了坚贞不屈、永远激励人们前进的事迹。
“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一直将爱情埋藏在心底。在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最后时刻,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将埋藏心底的爱情公之于众——在监狱的铁窗前拍了一张合影,也是他们留在世上的唯一一张合影。”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专家说。
这张照片在报纸上刊登后,时任广东省委军委负责人的聂荣臻深为震撼,称之为“刑场上的婚礼”。1980年,广东著名作家黄庆云出版了传记文学作品《刑场上的婚礼》,让周文雍、陈铁军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此后被不断改编成为广播剧、影视剧、舞台剧、戏曲等各种文艺形式,成为家喻户晓、常演常新的红色文艺题材。
周文雍牺牲后,乡亲们不忍心让周家失去根苗,于是有人提议按乡村习俗,为烈士过继一个儿子。后来,族人从同宗血脉中选出周荣植,作为周文雍之子。周光文是周荣植的第二个孩子,他的长相继承了族人的相貌特征——高鼻子、高眉骨。周光文回忆,父亲曾把爷爷铁窗前留下的那张照片从画报上剪下来,挂在墙上。
每年春节、清明,周光文都会和家人一起,去周文雍故居打扫、拜祭,缅怀先人。“身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感到很光荣、很自豪,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周光文说:“父亲一直告诫我们姐弟,要继承先辈的革命意志,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把革命意志、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生于1993年的周弘毅是周光文的儿子,他小时候就住在周文雍故居里。周弘毅说,在家乡,周文雍烈士的事迹口耳相传,村民也对他们家礼遇有加,“村民提起曾祖父,都是敬佩尊重的语气。这让我从小就敬慕这位从未谋面的曾祖父”。
周弘毅的爷爷周荣植、父亲周光文,都是公职人员,也都是党员,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周弘毅也思虑再三,决定继承先辈精神,回开平建设家乡。“这或许就是流淌在我们家族血液中的责任使命感。家风传统让我们都选择成为一名公职人员和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周弘毅说。
C 爱国主义精神在家乡扎根
走进位于开平市百合镇茅冈村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青松翠柏间,木棉树傲然挺立,烈士塑像纪念广场上的双人铜像手挽着手,并肩而立,目光温柔而坚定。
为缅怀周文雍、陈铁军这对铁骨铮铮、气壮山河的英雄儿女,1958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在百合镇建造了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碑。196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扩建。1998年,百合镇政府在纪念碑周围兴建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总占地面积7254平方米。
2006年,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被江门市委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3年,被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六批新增96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
如今,陵园内20多米高的平台上,巍然屹立着一座31.6米高的烈士纪念碑。青石竖成的碑身透着肃穆和庄严,仿佛英烈傲然挺立的身躯,教育后人在享受当下和平美好生活的时候,不忘革命先烈的伟大贡献。
在百合镇百合初级中学初一(1)班门口,“周文雍陈铁军班”牌匾熠熠生辉。2011年6月,教育部授予开平市百合初级中学一个班为“周文雍陈铁军班”,并延续至今。“对学校来说,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誉,也是一份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该校副校长曾国朋说,每年清明及重大节日前后,“周文雍陈铁军班”都会组织学生举行仪式,纪念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