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堂图书馆1925年建成开放以来,为家乡文化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任晓盈摄
太和医院是由华侨兴办的农村医院,也是当时全国农村设备较为完善的医院。朱磊磊摄
在家乡遭遇风雨旱灾害的时候,五邑华侨也纷纷挺身而出,发起募款赈灾活动。朱磊磊摄
海外华侨牵挂家乡的安全,纷纷倾囊捐款,请人设计好碉楼图纸,集资带回家乡建造碉楼。林立竣摄
新会区会城闹市有一座将近百年历史的图书馆,庭院中有见证新会成长的铜像、可以触摸到历史印迹的木质长桌、透过植物照进阳光的拱形高窗……在这里静静寻觅,浮光掠影间,仿佛与时空对话。这,就是由旅港乡贤冯平山创建的景堂图书馆。
出生于新会的冯平山事业有成不忘回报社会,一生捐办各种公益事业,而像他这样热心公益的五邑华侨不在少数。乡土观念、根的情感,深深铭记在每一个五邑华人华侨的心中。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对故土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和依恋。他们往往在海外艰辛奋斗,省吃俭用,积攒财富,却热心公益事业,在家乡造桥铺路、办学、赈灾、推进医疗发展,反哺桑梓,建设家国。这些,从大量的侨批中都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五邑华侨华人投身慈善公益热情不减,涉及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扶贫济困、灾害赈济等各种公益慈善事业,尽显桑梓情深。
策划/刘运华 叶桃
统筹/王平强 严建广
文/朱磊磊
A
百年碉楼见证沧桑
华侨慷慨捐款扶危救困
五邑华侨急公好义,每当家乡遭遇天灾人祸之际,总会有一些华侨领袖奔走呼号,募集捐款,帮助家乡渡过难关。
在开平,随处可见一栋栋挺拔而典雅的碉楼,这样的碉楼在五邑地区举目皆是。作为侨乡特色标志之一,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而这些老旧的碉楼建筑,不仅是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更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历史。
民国初期,社会动荡,盗匪袭扰,海外华侨牵挂家乡安全,纷纷节衣缩食,倾囊捐款,请人设计好碉楼图纸,集资带回家乡建造碉楼。自此以后,各式各样的碉楼在五邑大地拔地而起。
华侨陈宏珍曾和其伯父陈以琳讨论如何修筑碉楼的事,陈以琳在信中希望陈宏珍与陈炳仕合作建碉楼,以便节省费用,但陈宏珍表示不太赞同,他说:“侄意思请起小些,抑起少一层,都系自己一人起(一)座,方免日久龃龉。”
1924年出版的《胥山月刊》同样记载了一条题为《圆山堡碉楼告成》的新闻,文中记述:“圆山堡因大局纠纷,盗贼蜂起,为图谋自卫计,倡议筹款购械,建筑碉楼,经两年于兹矣,幸侨美芝加高胜普及英属各埠族人,踊跃捐款汇归,经八月中旬开工建筑,现已告成,闻该碉楼建在山顶,全堡乡村均防卫周到云。”
像这样的记载在五邑侨刊中比比皆是,无不寄托着海外华侨期望亲人修建碉楼、保护家人的心愿。
B
图书馆启蒙一代人
为大众开“智识府库”大门
华侨常年在外辛劳,对家乡子弟的教育鞭长莫及,一些华侨子弟染上了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乃至沉迷烟赌的恶习,华侨对此十分痛心。他们想办法使家乡青少年参加积极的文化娱乐活动,促使他们追求健康、高尚、文明和进步。
从晚清光绪年间开始,华侨就开始在乡村、圩镇和县城设立阅书报社、家族或公共图书馆,分布最多的当然是乡村阅书报社。下面一则题为《又多一阅书报社》的新闻标题中的“又”字,准确描摹出这样的事例之平凡可见:“白水龙兴村谭惠志君,曾于本年秋间,由美旋归,获资颇巨,昨见该乡失业青年、无智妇女甚多,特与严甫君磋商,谓非开办报社,不足以开通民智、增广见闻,非设半夜义学,不足以补救贫而失学者之缺憾,于是在该乡捷公祖祠内,开一阅报社,定名为晨钟阅书报社,并办夜义学一所,以期濯瑕涤秽,改良族务云云。”
其中,以景堂图书馆最为有名,该馆是新会爱国华侨冯平山为纪念其父亲冯景堂而建,1925年建成开放。它今日依然读者如云,为家乡文化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景堂图书馆是一座“私人建设的公共图书馆”,以启蒙之功润泽乡里,历经战火纷飞,也看遍繁华市井。据了解,冯平山当年自费筹建公共图书馆的义举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同寻常的震动。
而在侨乡江门,近代历史上涌现出不少由华侨捐资建立的图书馆。如1925年落成的司徒氏图书馆和1931年落成的关族图书馆,一个立于开平赤坎镇堤东,一个据于赤坎镇堤西,遥遥相对,多年来一直默默相守。图书馆建设之前,关氏宗族和司徒氏宗族的海外华侨看到故乡的子弟靠侨汇过生活,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认为必须对下一代教以人伦,才能光裕故乡、强盛中国。于是,1922年,下埠的司徒宗族筹得银元四万多元,历时两年,建起了司徒氏图书馆。1925年,关氏宗族专门成立了关族图书馆筹建委员会。不久,潭江边又矗立起一座西式造型、带有大钟楼的关族图书馆,与司徒氏图书馆翘首相望,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不少好处,也给出国谋生的乡亲带来了美好回忆。两大图书馆不仅丰富了赤坎人的文化生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沟通着赤坎古镇与世界的联系。清晨走在路上,耳边不时传来清脆的钟声,两大钟楼互相辉映,各显风采,共同组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C
仁心助医彰显大爱 助力五邑疫情防控与赈灾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各地均面临抗疫物资短缺的难题,江门的抗疫物资同样呈紧缺态势。在紧要关头,江门五邑籍海外侨胞身在异乡、心系故土,持续给家乡捐赠防控物资,不少人通过集体购买赠送口罩、粮食、手套等物资给一线抗疫工作人员的方式,积极充当起了防疫“后勤员”,为家乡进一步筑牢抗疫防线。
急家乡人之所急,是五邑乃至广东海外华侨的优良传统。在不同时期,五邑各地的海外华侨不断关注着家乡,一旦家乡有灾祸发生,他们总是感同身受,及时伸出援手。如1936年7月,台山县“风雨为灾,惨所未见”,有些地区如海宴区自动筹赈,台山“阖邑组织救灾会”则去电外洋云:“幸籍邑侨关怀桑梓,先后电来巨款,分别等级散赈。”侨港台山商会台城救灾会在《新宁杂志》公布了捐助赈款的组织和个人:“美洲大埠宁阳会馆余风采堂电来港银二千元,新加坡宁阳会馆电来省币一千元,城(域)多利余庆堂电来港银一千元,咸水埠宁阳会馆电来港银一千元……”
五邑华侨和港澳乡亲除了在家乡济世教民,同样也兴办了不少医社和医院,改善了家乡的医疗卫生条件。如光绪十五年,邑人李卿甫受旧金山会馆董事之聘,前往美国募捐洋圆1.3万多元,兴建明善社方便医院,进行设堂赠诊。这些医院的设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都是经过热心人士的奔走联络,排除种种困难,才得以成功。
1930年,斗山六村陈氏宗族公议设立“太和医院”,由新加坡归侨陈卓平、陈孔森等主持,资金主要向海外乡亲募捐。最终,陈卓平募得捐款港币13万多元。1932年,太和医院竣工开业,这是当时广东省内第一所由华侨兴办、颇具规模的农村医院,也是当时全国农村设备较为完善的医院。近年,太和医院经历了“斗山太和中心卫生院”“斗山镇中心卫生院”几次更名,通过几代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成为台山市唯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
至1948年,台山华侨先后在台城、获海、新昌、公益、白沙、斗山、四九、海宴等地捐建了明善社、振汉医院、福宁医院、大衾麻风医院、台山县立医院等10多间医院(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