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大地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5000人
梁信锋玩转无人机,带领乡亲们“飞向”致富路。
农民篇
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委会连片稻田旁,有一个“农机博物馆”,属于该村脱贫户梁信锋。从最早的手扶式拖拉机,到“大块头”东风牌拖拉机,再到高速插秧机、旋耕机、植保无人机,梁信锋都是一等一的驾驶好手。他通过集约式、规模化生产,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党和政府帮了我不少,不能忘本,我也要帮助更多的人。”摘掉“贫困帽”的梁信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9户精准扶贫户种植水稻,引领乡亲们“飞向”致富路。
从贫困走向小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转向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乡亲走上致富路,梁信锋的故事是江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动缩影。侨乡大地上,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蒸蒸日上。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9元。
相对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
每逢节假日,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烧鹅街熙熙攘攘,街边的汇柑阁茶行商铺内香飘四溢,吸引了不少游客入内选购。店老板赵坚毅本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肢体残疾二级,以前靠开小三轮拉货为生。随着新会陈皮产业的快速发展,“嗅觉”灵敏的他闻到了这股“柑香味”。“在扶贫政策支持下,我在2017年开了店。经过认真经营,积攒了不少老顾客,加上游客越来越多,不愁销路,后来索性就在烧鹅街开了分店。”赵坚毅透露,他的店去年营业额超20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江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推动全市16659人相对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87元,年均增长28.69%。
过去5年间,我市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215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全市所有镇(街)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就业安置基地123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11人次;建成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实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总额超2.7亿元,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重视培育乡土人才
9月16日,“建行杯”广东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落幕。江门农企广东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互信生物”)的胡蜂绿色健康服务连锁项目一路“过关斩将”,继半决赛夺得初创组榜首后,在总决赛的舞台再抢“风头”,以总分90.305分的好成绩,再次夺得初创组第一名,将代表广东省参加国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2013年起,我将胡蜂养殖技术从云南引到台山端芬,陆续开展胡蜂除虫技术的试验和改进,获得了数10项发明专利。如今,胡蜂除虫试验地已延伸至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并不断向胡蜂大健康产业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延伸。”互信生物负责人汪景安说。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近年来,我市强化政策倾斜力度,开展技能培训服务,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重视培育乡土人才,引导人才要素下沉,为五邑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东北小伙程浩从美国留学归来后,落地江门创业海鸭蛋电商项目,短短两三年,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90后海归张彬宏回乡“子承父业”,创办新会区古德生态农场,打造“鱼鹅柑橙生态共同体”生态圈,并一步步发展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一批又一批有干劲、有知识、有梦想的乡村人才让乡村发展日新月异。
目前,江门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8人,累计创建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7家,认定72名省农村乡土专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53家、42家和45家。
88万户农户参与利益联结机制
在千亩柑田陈皮有限公司,原做海产生意的肖凤琴回到家乡新会三江联合村种植新会柑,逐步打造出集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种植企业,年销售额约2000万元。
“我们柑园周边有不少散户,目前都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家互相分享种植经验、技术,互相帮忙拓宽销售渠道。很多柑农收果后直接卖给我们。”肖凤琴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成功带动周边500多名妇女群众就业。
小小陈皮,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法宝”。2020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过百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88万元,推动5.5万人就业。侨乡大地上,一个个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致富路,奔走在小康生活的道路上。
“我们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免费提供高素质农民培训,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2262家(户),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88万户、覆盖率达70%,去年平均增收5000多元。
文/图 毕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