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江宣
在中央文明办日前主办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江门作交流发言,是全国地级市两个代表之一,也是广东地级市唯一代表。从去年11月底启动创建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到“被选中”分享创建经验,江门是如何做到的?
作为一个老牌文明城市,江门文明创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停牌整改的痛苦、痛心,但始终坚守文明城市创建的初心不改、目标不变。尤其去年以来,我市坚持运用“六种思维”工作法,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思想、品质、力量、机制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肯定。
战略思维
紧扣“一条主线”不动摇
这是一次理念认识的更新和洗礼。
江门注重提升文明创建的政治高度,增强战略思维,紧扣“一条主线”不动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遵循,在统一思想上下功夫,在精准对标上下功夫,在以上率下上下功夫,全市形成以上率下、全民参与、一以贯之的创建态势。
我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共同富裕路上实现精神富有,在更高起点上走好文明引领之路,让侨乡文化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一个重要桥梁。
在江门,每年都会举办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联动业务培训会,印发文明创建指南“口袋书”,有利于全市上下准确把握测评指标背后的理论逻辑、思想源泉和深刻内涵。文明城市创建也列入全市党建综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与福利挂钩,让创建责任落实落细落到位。
系统思维
统筹“一张棋盘”谋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江门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整体把握,统筹“一张棋盘”谋全局。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上,江门坚持创建优先、全程介入,确保城乡总体规划覆盖到哪里,文明创建就部署到哪里。在解决城市治理各类问题上,江门细化分解为立行立改类、短期内整改到位类、中长期整改类等,分类施策。
以城带乡、以点带面,江门实施城乡联建,推动全域文明城市创建,台山、鹤山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补齐基层创建短板,实施镇村创建强基提质工程,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5%;实施结对共建,全市40个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同20个镇(街)、75个市级部门同75个城市社区结对共建。
为民思维
紧盯“一个目标”办实事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江门坚持为民思维,紧盯“一个目标”办实事,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优美环境、优良秩序、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如今,行走在五邑城区,城市道路更加平整、基础设施加快更新、老旧小区面貌更新、农贸市场更加干净、市容市貌更加整洁、社区治理更加有序,生活品质的提升更可触摸、更加可感。
江门每年推出“十件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城市“颜值”,扮靓“面子”,做实“里子”,呵护“菜篮子”,大力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整治行动,化解城市管理“顽疾”,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
“这项便民举措办到了我们心坎里。”国庆假期,在江门市科技局停车场,市民李永利不到5分钟便停好了车,带着家人开始了休闲的“假日游”。今年,我市推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211个停车场节假日免费对外开放,提供超1.4万个停车位,被市民誉为“节假日里最贴心的举措”,有效缓解了城区停车难问题。
今年以来,江门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截至10月15日,江门市、县两级共推出民生实事和“民生微实事”4610项,已完成4354项,完成率94.45%。
创新思维
拓展“一批载体”增活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江门始终坚持创新思维,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拓展“一批载体”,有力破解文明创建的多个难点、痛点问题。
用好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文明创建中的主阵地作用,全市志愿者活动参与率达91.5%。
抓住两个群体——发挥先进人物表率作用,组建社区文明群众监督队,示范带动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发挥社会公众人物“名人效应”,邀请刘德华、谭咏麟等十几位江门籍港澳明星录制视频,为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油鼓劲,有效提高了江门创建文明城市的关注度、参与度和美誉度。
推出三项活动——组织“唱文明”,开展“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组织“传文明”,开展快递小哥传“递”文明活动;组织“写文明”,开展中小学生“文明江门、你我共创”征文和演讲比赛,使精神文明建设充满生机活力,实现文明城市宣传全覆盖。
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强化担当、狠抓落实,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在五邑大地已然发生,市民文明素质也得到有效提升。
专业思维
锻造“一支队伍”夯基石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蕴含规律的专业活,创建工作要高质高效开展,必须以专业思维推进,并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江门通过专兼结合打造专业队伍,学练并举提高专业素养,“晋”“奖”并用激发创建热情等举措,确保专业人干专业事,符合实际、精准对标。
在这当中,江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干部提拔使用的考察范畴,对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推荐优先使用;建立文明创建激励表彰制度,构建市、区两级共同出资的文明创建奖励“资金池”,每年对年度表现突出的市(区)和单位给予资金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嘉奖。
法治思维
强化“一个保障”促长效
文明城市建设,苦功夫应在“平时”而不在“评时”。为此,江门强化“一个保障”促长效,运用法治思维促进创建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以法治“硬约束”促进文明“软实力”提升。
文明创建,有了法律“撑腰”。《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将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方位纳入法治化轨道。
江门还坚持将“当前改”和“长久治”结合起来,建立了“路长制”等15项常态化创建工作制度,推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背街小巷脏乱差、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低、停车难、“三线”乱拉等创建“顽疾”;推行“五邑志愿服务银行”文明积分制度,破解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创建积极性不高、公共意识不强、社区组织号召力不足等问题,切实推动基层文明创建常态长效。
如今,江门独特的华侨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内在之魂,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全周期”,文明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底色。在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交融中,江门的文明之路,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