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易航 黎禹君
12月2日晚,江门原创侨批诵读剧《侨批·中国》成功首演,这是继10月10日舞剧《侨批·家国》首演后,市委宣传部精心策划和高位统筹的又一部侨批题材剧目。
江门是侨批文化保护研究重镇。《侨批·中国》是我市推动侨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又一成果。首演后各界观众和媒体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观看后热泪盈眶,爱国情感瞬间迸发。
《侨批·中国》让侨批故事“声”入人心,更是百年华侨精神的时代回响,对用侨批故事讲好侨乡故事、中国故事,凝聚侨心侨力,画好最大同心圆,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侨批历史赋予创作灵感
他,是一名侨批水客,也是一名新中国的邮递员,更是一名等待着亲人归家的人。他送达的侨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与对祖国厚重的爱……
《侨批·中国》主要以侨批为载体,采用沉浸式戏剧体验和信使诵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从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中精心挑选10封家书,以“信使”为主线,以舞台形式展示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借以角色扮演以及故事情景再现的戏剧形式,回顾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江门籍华侨海外谋生的艰辛、对故土的思念。
半年前,《侨批·中国》导演、五邑大学美育教育中心主任宋思轩接到这部剧的编排、导演任务,以何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这段侨批历史成为他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追寻艺术的创作本源,一定要走在大地上”。为了更直接了解侨批背后那段历史,主创团队深入台山等地开展调研,亲身感受当年华侨出洋的场景,面对侨批、金山箱等文物寻找创作灵感。
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出效果,宋思轩和广东省话剧院编导朱海链“强强联手”,一人负责整部剧的框架,另一人负责表演的细节。两人多次碰头讨论故事编排,最终决定以诵读剧的形式呈现,以张强和张辉兄弟为中心轴将整部剧串联起来,来表现10封侨批中反映的浓厚的家国情怀。
朱海链也特地前往台山银信博物馆等地,专门查阅、研究侨批,回眸那段历史,感受当年华侨漂洋过海的艰辛历程。“那些老物件给了我莫大的冲击,老一辈的华侨只能通过银信掩盖自己出洋谋生的艰辛,表达自己对家国全部的爱。”朱海链说,“这也更坚定我一定要排好这部剧的信念。”
精心打磨演绎一纸情长
剧中大部分演员是来自五邑大学的理工科学生,有些学生此前没有接受过任何舞台训练。如何演绎好文化内涵深厚的侨批题材?大家用这部有血有肉的剧交出了一份答卷。
从无到有,《侨批·中国》的创演让侨批历史被更多人看见,也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争相学习的氛围。大家在课余时间除了加强表演训练,更要认知剧本中的每一个角色,深入了解侨批历史文化内涵。
“侨批历史对于‘00后’是一段相对遥远的记忆,在开始排练前,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相关历史资料,阅读大量真实的侨批文物,深深体会到侨批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张强饰演者、五邑大学学生麦瀚超说。
该剧以侨批为串联载体,演员们都认为,侨批始于钱银,归于信义,体现的是浓浓的家国情怀,他们在演绎过程中,被侨批的精神内涵深深感动。
首演结束音乐响起后,麦瀚超泪如泉涌,心中充满无限感慨。“回忆起这部剧,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都非常努力去诠释各个角色,令人非常难忘。剧中哥哥对于弟弟的那份亲情、每一个小剧场所呈现的浓浓家国情怀,让我的泪水一下子就绷不住了。”麦瀚超说。
这部剧中,五邑大学学生黄俊伟饰演少年和中年时期的张辉。“第一次看到这个剧本,当时我心里根本没有底气。”黄俊伟说,但每个人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练习,排演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情。
“这部剧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导演将北京、广州、五邑大学校内外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完成了《侨批·中国》。所有演职人员的辛劳,浓缩成‘家国情怀’四个字。”《侨批·中国》艺术总监、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说。
深入讲活讲好侨批故事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在侨批诵读者的声音中体会那一份份深沉的爱,在戏剧情景的演绎中一同踏进那寻找曙光的年代,深受感动,热泪盈眶。
“整部剧的舞台设计非常真实、震撼,多处场景和画面都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看完演出后,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李伟鸿心血澎湃,“剧中,华侨青年报考航校,投身祖国航空事业建设的桥段令人动容。这更加激励我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曾几何时,侨批还是默默无闻的泛黄信纸。为此,市委宣传部创新开展一系列活化工作,不断擦亮这一“世界记忆遗产”名片。
目前,江门已建成台山银信广场和银信博物馆;走进北京、广州、武汉等10多座城市进行侨批巡展,推动“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专题展”走进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启动了五邑侨批全球征集活动;举办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成立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下设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积极参与海外侨批交流展示;在全国首推“侨批中的党史”,提供了党史研究的新视角;策划推出原创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在侨批研究保护活化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取得较好效果。
《侨批·中国》也是江门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结合侨批文化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次新实践,对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进一步唤醒海外侨胞共同的家国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所说,《侨批·中国》这部剧把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相结合,用艺术书写今日中国青年的家国情怀,“期待这样的梦想开花,期待这朵花开得更绚烂,不断打磨成为精品之花”。
接下来,《侨批·中国》还将不断打磨,成为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舞台精品和保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