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田心村村中心的仲裕钟公祠。
田心村归侨钟氏兄弟在村后修建的碉楼。
客家人所用的农具、生活用具等。
欢声笑语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春。昨日(2月1日),在鹤山市鹤城镇禾谷田心村,这条有着260多年历史的村子到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钟氏祠堂换上“新装”,门口大红灯笼高挂,洋溢着新春佳节的喜庆。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禾谷田心村保存有客家民居最完整、极具客家建筑风格的客家村落,整村75间房屋呈月牙形分列,体现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文/林立竣 图/林立竣 张华炽
A 青砖瓦房
75间房屋呈月牙形分列
走进禾谷田心村,即可见清一色的砖瓦平房排列整齐,整洁平直的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是块平坦宽阔称之为“禾堂”(晒谷场)的地坪,再前面为涟漪微波的池塘,四周种植有花卉农作物的田野,视野开阔。
“田心村,顾名思义是田在四方,村在中央。在田的中心建村,好处是耕种与居住兼顾。这种被水田环绕的村落是旧时鹤山客家人最理想的居住地。”鹤城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凌伟新告诉记者,田心村民居占地2公顷,整村共有房屋75间,其中8间为三间两廊、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等古式建筑,67间为四门朝厅的近代建筑。它们呈月牙形分列“五排十巷”,与前面的鱼塘合成圆,有取团圆传承之意。
三间两廊是田心村先辈建村创业时期最普遍也最简陋的民居形式,这种泥瓦房即大门内一天井,天井两侧为两廊;正屋平列三间,一明两暗,中间是厅,两侧为睡房。上三下三和上五下五则指上下两进各有三间房和各有五间房。这两种是客家大屋的标准屋型,具体布局是进入大门是下厅,厅的两侧各一间厢房,合计为三间,两侧各两间厢房的合计为五间;往里是一个天井,天井两侧是两廊;天井上首是正屋,平列三间(或五间),两边是寝室,中央是正厅,常用来供奉祖宗牌位,兼作饭厅、客厅。
四门朝厅即是一间屋子里有一个厅,有四间住房,房门都朝着厅开,不设天井,另在后面或旁边加盖一个厨房或杂屋。这种房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建,屋型结构紧凑、安全。外墙厚实,一般为两层,外层用青砖,内层用泥砖,俗名“金包银”,隔热性能好,冬温夏凉,住起来很舒服。
“旧时时局动荡,贼匪滋扰,为了生命财产安全,田心人只能把家族所有资源都统筹在一起,聚族而居。新中国成立后,客家人的观念开始改变,新一代的田心人更向往单门独户的生活方式,于是出现了‘分家连堂’的情况,各自建房,但门前的‘禾堂’却相连,让小孩可以在一起玩耍,增进宗族情感。”凌伟新说。
弹指一挥间,匆匆数十年。田心村的村形格局和建筑风格基本再没有太大的变化,75间房屋保持了大体一致的客家风格,都是青砖镶面、里面泥砖、天面为杉的瓦房,没有楼房。它们合起来展示了田心村客家人建居的历史演变,体现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B 排屋碉楼
彰显侨都客家特色
除了民居外,客家村一般都建有祖祠、池塘、“禾堂”。田心村最大的建筑物当为位于村中心的钟氏祖祠——仲裕钟公祠,该公祠为纪念田心村先祖钟仲裕而建。
据记载,鹤山置县始于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县城设在鹤城,因其北面有一座山峰形似大鹤而得名。创立之初,有大片的土地需要开发,鹤山首任知县黄大鹏就以优惠政策,召集粤东、粤西的客家人移民到鹤山,开垦土地。于是,1759年,钟氏家族从当时的广东长宁县(今韶关新兴县)迁到鹤山开辟基业。钟仲裕15岁随父母移居鹤山,读书应举。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童生试中获县试、府试、院试第一,一举成为当地名人。钟仲裕与黄大鹏“交之甚厚”,黄大鹏拟在禾谷创办义学,邀请钟仲裕在禾谷选地置业,于是,钟仲裕在科举三甲后即筹划建立禾谷田心村,渐成规模。
田心村村民小组长钟洪路告诉记者,仲裕钟公祠曾于2016年重修,现基本成为田心村公共活动场所,村民在这里祭祖、集会。
在田心村后,有一座楼高4层碉楼威严屹立,显得鹤立鸡群。禾谷村党委副书记钟文思告诉记者,20世纪20年代,田心村归侨钟氏兄弟为抵御外敌,保护田心村,以“碉堡”守护田园,因而盖起了碉楼(四新楼)。碉楼外墙采用西式碉堡风格,铁门铁窗、设有炮眼,并参考客家传统民居布局,分东西两房,各有楼梯上下,在一楼设门并在楼顶相通连。这样既可以给各家留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又能维系大家族的同堂情感。
在凌伟新看来,这座与田心村瓦房风格截然不同的碉楼恰恰说明了田心村民对祖训的严格遵循:不能随意改动村庄布局,不能在田心村内盖高楼。正是这条看似苛刻的训言,却有效地维护着村子从一而终的建筑风格,于现代新农村工业化高歌猛进浪潮中,独留下一份纯粹。在这里,有两种有别于一般客家地区的建筑——排屋和碉楼,两者组合而成的田心排屋是客家建筑继土楼、围屋之后的不同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侨都江门的客家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进入新阶段的标记。
C 传承保护
打造中国传统古村落旅游名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从1759年创立田心村,至今已260多年,目前已经发展到80余户共500多人。不少田心人早已漂洋过海,扎根美国、智利等多个国家谋求发展。
2017年,田心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为保护好传统民居建筑,在住建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田心村按照传统村落规划,对房屋、祠堂、水井、池塘、古楼等建筑物进行翻新、维修和保护,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村道巷道全部完成硬底化,增建了10多个花圃,修建了篮球场、村民活动健身场地和文化书屋等场所。村民也非常重视村庄环境卫生和生活环境,将村集体部分收入投入到村庄环境整治中,自觉停养禽畜,始终保持村庄整洁。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田心村素有厚德、忠孝、崇文、团结的文化传统,村两委通过对钟氏12条祖传家训的发掘与传承,弘扬其中的文化内涵,引导村民以礼相待、爱国敬业、节俭和睦。近年来,田心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文明向善,弘扬正气。众多外地乡贤热心家乡建设,在村容整治、扶贫济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田心村的乡风文明气象。
“接下来,我们还将按照村庄规划,继续完善好村庄的各项布置,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建筑。同时,将进一步宣传和打造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旅游名片,扩大田心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挖本土客家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钟文思说。
延伸阅读
“上灯”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是禾谷田心村添丁上灯的日子,俗称“上灯”。按照村里的习俗,钟姓村民每年农历正月都要在村中钟氏祠堂,为新添男丁举行上灯仪式。在客家话中,“丁”与“灯”同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
当天一早,新添男丁的家庭在家门前的祭台上摆放祭品、点燃油灯香烛、拜谢天地,并把装饰好的花灯摆放好,然后前往祠堂上灯。各户男丁家庭和宗族里叔伯长辈到祠堂后,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简单而隆重的上灯仪式。仪式开始,各家首先点燃香烛,摆放好祭品,然后按出生前后顺序将带来的花灯升挂在祠堂里,并祭拜祖先,向祖宗汇报宗族里添丁的喜讯,告慰先祖的同时,更表达了祈福之意。
时至今日,“上灯”已不只是单一的添丁祭祀仪式,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它既是当地民俗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亲戚朋友情感沟通的交流平台。2017年,鹤城客家“上灯”习俗入选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者声音
鹤山市博物馆馆长李锦飞:
以田心村为平台
集中展现鹤山客家村落特色文化
禾谷田心村作为鹤山传统客家村落的代表,一直以来,该村遵循祖训,保护较好,客家民居最完整、规模最大,有很好的基础。在开发利用方面,不妨以田心村为平台,将鹤山其他客家村落有特色的文化集中展现出来。
一是尽量展现原生态客家文化。这种原生态除了民居外,还应包括原来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衣食住行等方式。例如客家人烧草的大灶大锅和为之产出的草木灰,咸菜埕、酒糟埕等,这些都是现代人了解传统客家文化的元素,通过打造田心村将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情景复原,让游客能沉浸式了解客家文化,通过看老屋、听山歌、品黄酒,感受浓郁的客家风情。
二是田心村既是村,也有田,可同时围绕“田”字做文章,可将村子四周农田进行统一规划,恢复传统客家的耕作结构及模式,有禾田有菜田,重现昔日客家人农耕场景,可以种植更多新鲜无公害的农产品,既能让游客到田里采摘,体验田园乐趣,也可以购买作为手信。同时,客家的传统糕点众多,如艾粄、芋头粄、锅督粄、大笼粄等,这些都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可以进一步挖掘客家传统食品,以“食”载道,让它们成为宣传客家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