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隐源公祠。
霄南村史民俗文化馆里展出的鲜卑族特色服饰。
村广场上有一座策马驰骋、意气风发的雕像。
鲜卑族是我国汉王朝至南北朝600多年间北方一个举足轻重的民族,鲜卑人在融入汉族的过程中,也将自身文化融入汉族文明,推动中原文明的改革、发展和进步。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由霄乡和南安两条村合并而来,其中霄乡村建村740多年,村民以源姓为主,霄乡源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后裔。
走进霄南古村霄乡,牌坊宗祠错落其中,精致灰雕别具特色。近年来,霄南村积极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建成东门公园、霄南村史民俗文化馆、“冰心奖”儿童图书馆等一批新设施,并将立足其鲜卑文化与源氏家风文化,建设主题教育基地,拟建一条“牛街”,将美食与文化相结合,打造文旅街。
文/图 张华炽 林立竣
A
历史印记
揭开霄南古村的神秘面纱
据鹤山市龙口镇文体中心主任吕美仪介绍,霄南村源姓起源于大兴安岭林海雪原,于南宋期间与中原其他移民一起南迁,在南雄珠玑巷短暂停留后继续南下,最后定居于龙口镇霄乡。
古村不大,只有2.6平方公里,环绕着古村开辟了游览路线。随着游览路线,可以见到古村里10座规模不一的宗祠。该村宗祠大门的对联昭示了其非同一般的历史。在村中近湖源公祠,大门对联书写着“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乐隐源公祠大门对联则书写着“华胄开东粤,明禋祀北平”。而在村子的广场上,还有一座策马驰骋、意气风发的雕像,上面写着雕像主人公的名字:“鲜卑源氏始祖 源贺”。这一切,为这座古老的村子增添了不一样的神秘色彩。
古村村口有一座霄南村史民俗文化馆,展示着霄南源氏由北方大漠向岭南迁徙的千年羁旅,再现了民族融合发展的印记。原来,那位源贺将军原名秃发破姜,本是南凉王子,后投奔北魏。当时北魏的武帝认为秃发破姜与之同源,就赐姓“源”,因嫌破姜之名不雅,干脆改为“贺”。源贺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大破北凉,拜太尉,封为西平郡王,是北魏名臣。到了南宋建炎期间,与中原地区其他移民一样,源氏南下躲避战乱。其中,今鹤山源氏之祖沿着运河向东南方行走,途经河南商丘、江苏扬州、江西赣州等地,然后越过梅岭,落居广东南雄,并生活了100多年。后来,或因胡妃事件,或避元军屠掠,与当时大多数珠玑巷人一样,源氏在源道贯(字宛忠,号潜夫,别号始宋,鹤山源氏太祖)的带领下,乘竹舟沿西江南下,在鹤山沙坪上岸,先后落居于鹤山雅瑶上南、沙坪楼冲,最后定居于龙口霄乡。
霄乡曾以“坚城乡”为名,意为“比南凉城更坚固”。南凉城即源氏祖先在青海西宁所建南凉国的都城。整个霄南依照南凉国都城模样而建,四周有护城墙,围墙外是护城河,重要的地方还设有烽火台和炮楼,村中与外界的通道设有迎龙闸,整个村子看起来像个独立王国。目前霄乡中还保留日月井、太原里、洛阳里、元图里等地名。
如今,护城墙、护城河已难觅踪迹,但村中一座座坚固而美观的民居诉说着往日的历史荣光。在村中行走,看到民居墙脚多为花岗岩石板垒砌,墙体用水磨青砖建造,结构密实;设计形制则多为“密口三间”,并以坤甸或柚木造做防盗横栊,家家户户雕梁画栋,偶见大门两侧雄踞石狮石狗守卫门庭,可想见当年村落之鼎盛。
B
文化融合
形成独特的霄南鲜卑文化品牌
说到霄南村,霄南的牛肉和凉茶不得不提。
鲜卑文化的流入,给霄南村的民风民俗增添了一笔风采。在饮食文化上,霄南村民爱吃牛肉传统习惯的形成与源氏先祖鲜卑游牧民族喜欢吃牛肉有关。北方大块吃肉的习惯被村民们改为使用开水蘸食肉类,并喜欢在饭后喝凉茶降火气。
在风俗习惯上,霄南村有庆社公、举行开笔礼的传统。从明朝起,霄南村就开始流传在除夕举行庆社公活动,祈求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谓的社公,相传是源氏的三世祖源仪茂。他幼时为放牛娃,后来发奋努力,熟读四书五经,成年后学识过人,为开村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受族人爱戴。为了纪念他开村建村和勤奋读书的事迹,后人修建了乐隐源公祠和北平社学,每年除夕上午,村民都会带家里的男童去北平社学拜祭社公。
开笔礼则是小孩到入学年纪时举行的习俗,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千年前的鲜卑源氏族人南迁,使他们融入汉文化。源氏鲜卑后人一直以祖训家规为座右铭,百代以耕读为本。“敦伦、亲族、勉学、勤职、立品、节用、睦邻、和众”,八则家规十六个字代代传承、衍衍不息。在村里的民俗博物馆,展出的家谱仿佛在诉说着源氏家风的故事。据介绍,原来的族谱因年代久远且遭受虫蛀等原因,受损较严重。2007年,霄南村借举办源氏历史文化研讨会的东风以及村内村民自发寻根问祖行动,族谱于2011年被成功修缮。
C
侨力相助
凉茶香里的振兴之路
走在霄南古村,总会被一股清香所吸引,这便是源氏族人所创的源吉林甘和茶,也是五邑人常说的“盒仔茶”,拥有200多年历史。
“盒仔茶”具有治感冒、治头晕骨痛、醒酒三大功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东南亚。为弘扬源吉林甘和茶文化,让更多人可以享用百年茶饮,2017年初,龙口镇鼓励香港源吉林凉茶有限公司回乡建厂生产,成立霄南村源吉林甘和茶生产基地,厂址就在原来的霄南小学。
“族亲回乡支持发展建设,不但让村民能够就近就业,还为霄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霄南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冯小姐介绍,源氏后人依然人才辈出,如甘和茶创始人源吉林,近代“染料大王”源龙章,香港20世纪最大的戏院——“太平戏院”掌门人源吉翘,香港知名企业——半圆球纺织实业公司创始人源秉彝等,都是霄乡源氏后人。他们或回乡建厂,或支持家乡建设,对霄南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村里祠堂,一副对联上“南阳港澳代代慈商善贾报中华”便是对霄南源氏后人回报祖国与家乡最好的阐述。
据介绍,为了开发霄乡鲜卑历史文化,借助旅游产业搭建探索、研讨鲜卑和源氏历史文化的平台,让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鲜卑、认识源氏,更加细致地了解古代北方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霄南村正在制订旅游文化长远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源贺公园、村史民俗文化馆、冰心图书馆和源吉林甘和茶生产体验基地建设,全面开发霄乡古巷道、古民居以及其它景点,努力打造一个有讲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噱头的旅游文化基地。
延伸阅读
霄南村祠堂的建筑风格
霄南村的祠堂是岭南祠堂的分支,既具有岭南祠堂的一般特点,又融合了粤港澳和南洋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元素。
霄南村的祠堂大都呈长方形,中轴对称,有两进夹一天井,三进夹两天井,面积上百平方米到数百平方米,青砖石脚墙。黑漆大门外一对威武石狮,大门两侧有高大石炮台(现已基本被破坏),龙船脊屋顶,飞檐挂角,绿瓦筒,砖雕、木雕、石雕、灰雕遍布祠内屋顶、墙角、梁柱、檩头,大都描述戏曲中的“桃园结义”“八仙过海”“仙女散花”“三星拱照”之类故事情节,十分精美,有的还有碑刻,极具研究价值。此外,各祠大门、二、三殿的廊柱、横梁一般都镌刻着歌功颂德、勉励后人的楹联、眉匾,充满翰墨气息。
由于霄南村民外出粤港澳和南洋经营生意的甚多,因此在祠堂建筑雕刻图纹中可以经常看到粤港澳和南洋文化元素,如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的图案,包括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虫翅膀以及自然界各种优美、波状的形体图案等。同时,祠堂的壁画除常规的花鸟、寿桃等图案外,还有威武的将士、形态各异的林鸟、丰富的佛教故事等。
学者声音
霄南源氏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陈坤林:
源氏祖训家规的现代化转换有着积极意义
源氏家族在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封建门阀士族制度一同衰落,家族成员大都以经商务农为生,宋朝平民化后的源氏家风更多的是农商平民的道德关怀。从明嘉靖年间修族谱到辛亥革命的350年间,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洋货充斥城乡,霄乡的传统农业与小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破产,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解体,族人多离乡往广佛、港澳打工或经商。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霄南源氏后人修订的“家规八则”,首先是对儒家文化“尊祖、敬宗、收族”和恭行敬业、修身为本、安贫乐道传统的继承,也多了对工商社会“勤职”职业道德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节用”的道德关怀。
历史文化不能隔断,源氏祖训家规经过批判继承,作现代化转换,对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如“诚勤以事君”,可现代化转换为“诚勤以事国”;“勤诚以为民”则有利于树立建设富强、民主国家和爱国、敬业、诚信的价值观念;“清约以行己”可现代化转换为自我约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树立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家训的“敦伦”“亲族”与“睦邻”“和众”,可现代化转换为全社会的“友善”观念。
五邑大学江门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副教授伍锋:
可将传统古村落看成优质“产品”
在江门五邑侨乡大地上散落分布着为数不少的古村落,霄南古村就是其中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村活力也在逐步显现出来。
要让古村焕发新的活力,我认为首先可将传统的古村落看成是一件优质“产品”,要用经营意识与营销思维来对待它,注重古村文化IP的挖掘。霄南古村可以从故事、形象、品牌等几个方面进行文旅IP的加持与提升,例如霄南古村中迁徙故事、家风传承、源吉林甘和茶等都可以好好串联起来做文章。其次,我们还要做好传承和创新,如2021年比较火爆的文创雪糕、文创盲盒可以值得参考。最后,还需要专家学者发挥智力作用,挖掘与宣传古村文化;村民主要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古村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