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在小鸟天堂湿地公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白水带绿意盎然。郭永乐摄
栖居在青山碧水之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立足新发展阶段,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建设更加低碳的生态江门。
初春伊始,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江门在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深化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共同展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侨都图景。
文/图 梁佳欣 周玉红 苏洁桃
植绿护绿爱绿蔚然成风
你也许不知道,一个人种下一棵树,可以有效抵消自身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你也许不清楚,植树造林除了能为大地添绿,还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江门一直在行动。
市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0年来,江门全市累计义务植树达1.54亿株,参加义务植树的市民达5241万人次。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引领下,全市造林热情高涨,掀起社会、企业、财政投入并重的造林热潮,全市迅速消灭荒山,进入生态保护与林产经济并行的格局,还建成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每年植树节前后,我市四套领导班子都会身先垂范,带领干部群众义务植树,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火热氛围。据介绍,我市的义务植树点一般选在各类公园、市民休闲广场、村镇主干道以及河流两侧等地。为确保树木存活,自然资源部门会提前做好整地、打坎、施基肥、回土等各项造林准备工作,同时尽量选用树型美观、具有江门地区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树种,如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美丽异木棉等。
在江门,义务植树活动并不局限于植树节前后,而是贯穿全年,与各个节日、纪念活动有机串联起来。例如去年的“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期间,我市就组织相关群体种植“巾帼林”“青年林”“党建林”等一批节日主题林。
如今,创新形式、更加低碳的“互联网+义务植树”广受市民欢迎。市民可以通过线上植树积分兑换线下植树资格,也可以通过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尽责形式参与,根据贡献大小折算义务植树数量。据统计,2021年全市参与义务植树人数达265.59万人次,义务植树达633.78万株(含折算)。
为了让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的理念在江门深入人心,多年来,我市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植树造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传播绿色理念。例如,2021年市自然资源局围绕“全民植绿四十载,绿美广东谱新篇”主题,开展了“森林城市 绿美广东”主题宣传、“我为森林小镇添新绿”绿植送市民、第三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森林防火“进校园”、世界湿地日宣传等一系列公众参与度高的主题活动,让植绿护绿爱绿在侨都蔚然成风。
森林城市建设不断深化
漫步东湖公园,四季常绿的榕树、青竹等构成了公园底色,琳琅满目的繁花绿树点缀在山水之间,引得游人如织。这个建成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城市公园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历久弥新,折射出江门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先进理念。
绿色是江门的最鲜明底色。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新会区就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奖旗;上世纪80年代末,江门成为全省第一个绿化达标市;2015年,我市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森林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支撑体系等四大体建设;2017年10月,江门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以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近年来我市共建成各级森林公园77个、湿地公园14个、自然保护区12个,大大拓展了居民游憩绿地空间。同时,生态公益林扩面也迈上新台阶,“十三五”以来,生态公益林占比由37%提升到51%;建成生态公益林示范区14个,生态功能等级一二级占比由2018年的78.2%提升至2021年的84.5%。
森林保护方面,我市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和联审制度,加强森林火灾预防能力建设,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野外火源管理;加强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制度,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
当前,我市全市森林面积达42.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1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83%。在深化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还创新性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向镇村延伸、渗透,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
目前,全市共有15个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小镇”,17个村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2021年,我市有26个村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乡村”,建成村居公园1579个。目前已建、在建古树公园30个(含绿美古树乡村)。在2021年市自然资源局开展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居民对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满意率为95.34%。
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
走进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小鸟天堂”),小学课本里描绘的大榕树徐徐映入眼帘,泛舟河上的游客与绕树环飞鹭鸟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去年底,小鸟天堂顺利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据调查统计,小鸟天堂现有维管植物110科277属359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是银杏、水松、水杉;鸟类有15目35科10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9种,夜鹭、灰鹭、小白鹭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对小鸟天堂的保护,正是江门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前来我市做客、定居的鸟类越来越多。一些平日不常见的鸟类不仅出现在自然保护区,有的还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公园打卡,吸引不少市民前往观赏。如,近日现身蓬江区元宝山公园的“稀客”戴胜鸟;曾在外海大桥上停留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鹈鹕”;新会区三江镇沙仔岛甚至吸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的白鹤首次到广东过冬。
丰富的自然资源既是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在规划引领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始终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强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守护好新时代侨都的绿水青山。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林地占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仍保持森林面积基本不变,同时森林蓄积量由2015年的2017万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2484万立方米,人均森林碳储量达14.4吨。作为生态建设主力军,总面积达4.87万公顷的七大市属国有林场为我市涵养大型水库水源、森林碳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修复方面,“十三五”以来我市共修复湿地900多公顷,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120公里;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128.13公顷,建成省级绿色矿山28个,国家级绿色矿山5个。自然保护地方面,目前全市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共60个,其中包括森林公园31个、湿地公园14个、自然保护区12个、风景名胜区1个、地质公园1个、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我市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面积达1295.34公顷,在珠三角地区体量最大。此外,我市统筹推进拆旧复垦工作,累计完成验收174.87公顷,其中103.2公顷复垦指标在交易平台出售获得的6.97亿元资金,全部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今年1月29日,江门市首个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恩平落地成立,标志着江门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对于生态禀赋优越、固碳潜力巨大的江门而言,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未来,江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新一轮绿化江门大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整体保护,助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努力建设更加低碳的生态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