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1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6%,控制在3.0%以内;发放各项就业创业补贴1.27亿元,惠及企业6300多家、劳动者4.94万人。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积极落实省2.0版“促进就业九条”,出台《关于印发江门市进一步做好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制定配套政策。疫情期间出台“援企减负12条”“引导务工人员返岗5条”等政策。印发《江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澳居民就业创业专项实施方案》,出台全市首份面向港澳居民专项扶持政策——《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支持港澳居民到江门市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二是做好疫情期间保就业工作。落实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政策,直接减免8.17万家用人单位社保费44.49亿元,为7千多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2.93亿元,《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我市援企稳岗工作成效。通过组织包车、高铁专列等方式,为超过1000家企业组织接送1万多名农民工返江返岗。探索实施“共享用工”调剂模式,推动企业间用工调剂410多人,发放补贴7万元。组建五邑企业“复工战”HR先锋队,为681家企业开展“云”招聘服务,发布岗位7395个。三是保障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促进行动、“三支一扶”基层就业服务岗位历练行动等十项行动计划。聚焦贫困人员就业,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范围扩大到广东省和广东省对口帮扶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聚焦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全面推行失业登记网上申请和承诺制办理,将疫情期间失业3个月以上的人员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四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广“乐业五邑贷”创业担保贷款项目,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5笔共1.5亿元,贴息支出423.45万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金额8052.61万元,占比53.4%。打造“一园多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完成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二期、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工程,启动大广海湾(台山)人力资源生态园建设。举办第二届“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创客素质提升班。今年新认定2家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累计入驻43个项目,带动就业311人。江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广东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五是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举办线下、线上招聘会251场次,促成2.23万人成功就业;为3.84万人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14.25万次,促进就业1.08万人次。打造“邑企圆梦”线上直播招聘平台,52家重点企业线上宣讲,发布3433个招聘岗位。在香港和澳门分别设立港澳青年(江门)创新创业服务站,实现“港澳求职、江门就业”。六是实施就业扶贫。今年以来共为294名有求职愿望的精准扶贫对象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10577次。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476个,安置就业294人。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企业发放就业创业补贴848.72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3745人。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和就业安置基地123个,累计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893人。荣盛实业有限公司获评省级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
(二)“三项工程”成效明显。一是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培训“粤菜师傅”5041人次(含在校生)。全省首创策划“粤菜师傅”工程彩虹计划餐饮创业项目,40家创业店备案经营,带动创业就业300多人。新增2家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2家省级“粤菜师傅”技能大师工作室;江门市“粤菜师傅”研修院增聘3名客座教授、18名特聘专家。建立“粤菜师傅+电商”、“粤菜师傅+旅游”、“粤菜师傅+农业”联盟,举办杜阮凉瓜节、恩平粽子节等系列活动,上线“粤菜师傅•邑菜飘香”电子美食地图。全省首个地市出版发行具有地方特色117道菜式的《五邑风味菜制作工艺》丛书。签署江门·甘孜三项工程培训合作框架协议,培训广西崇左、四川甘孜487名帮扶对象。组织9名四川泸定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来江门免费参加挖掘机驾驶培训班,培训后实现100%就业。参加广东厨艺技工学校免费培训的广西大新县贫困户卢金花的创业经历,入选国家人社部扶贫优秀成果典型案例。二是大力实施“广东技工”工程。筹划江门市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台山市技工学校与广东厨艺技工学校实现联合办学,新会技师学院成功揭牌。公布三批次共160多个线上培训平台,开展以工代训“百日行动”。开展十项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市开展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24.78万人次(含以工代训),新增持证的技能人才7456人,发放各类培训补贴3.85亿元。以“敬业江门•匠造产业”为主题筹办37场“三项工程”系列技能竞赛。实施技工教育“青苗计划”,2位选手晋级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集训队。依托江门市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组织2909人次参加“托底技能帮扶培训”和“工匠讲堂”公益培训班。组织4家企(行)业开展生产岗位技能人才自主评价,155名职工获得技能等级提升。推进“乡村工匠”工程,组织开发6个培训课标,相关工种发证399人,推动开平市塘口镇建设广东省乡村振兴工匠培训基地。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开展农村电商培训1369人,带动电商就业创业338人;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提升培训429人;开平市建成我市首个省级农村电商产业园。三是扎实推进“南粤家政”工程。全市培训家政服务类技能人才9234人次。建成全省首家“南粤家政”产业园,入驻家政项目30个。依托广东省(江门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南粤家政”(江门)培训综合基地,高标准打造“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学院。推动成立江门市家政服务协会。建设“互联网+”家政供需超市,建成“南粤家政”数字化服务平台,目前有48家家政企业入驻。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依托江门市对外劳动服务有限公司向境外输出在岗家政劳务人员162人,服务港澳家政、养老护理行业的雇主21家。探索“一试两证”鉴定模式,组织26名澳门学员到江门参加育婴员“一试两证”考核并获得育婴员(五级)职业资格证书和澳门劳工局核发的澳门职业技能证明书。在江海区银泉社区建设首个“社会治理、社区服务、社工成长”联动的家政示范社区试点。举办江门市“安心家政节”和南粤家政社区行、乡村行活动,打造“安心家政”品牌。贝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被评为2020年度“南粤家政”省级家政服务诚信示范企业。
(三)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一是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市企业职工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2200多元,实现16连涨。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市职业年金实现当期实账征收,启动机关事业单位“中人”按新办法计发待遇。2020年7月1日起,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管理。二是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阶段性实施失业补助金政策,失业补助金标准根据参保缴费时间分别为300元/月或150元/月,最长可领取6个月。全市失业保险扩围发放资金约0.29亿元,惠及3万多名参保人。三是认真做好工伤保险工作。落实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全市工伤保险参保103.12万人,新开工参保建筑项目687个。全省首创“工伤保险协助员”上门服务项目,服务3130人次。开展两期线上工伤预防公益云课堂,3000多人参加线上直播回播培训。对重点企业开展17场上门现场互动与持续改善式工伤预防培训,共培训职工1500多人。2020年江门市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提高至84.72万元;一至四级工伤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分别调整至人均3787元/月、3376元/月和1487元/月;计发有关工伤保险待遇涉及本人工资标准提高至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8391元执行。四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建立社保基金监督举报奖励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密切监测社保基金运行情况,及时做好社保基金统筹调拨。常态化开展社保基金非现场和现场核查工作,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专项检查行动。五是提升社保服务质量。全市社保卡持卡人数达446.7万人,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社保卡金融账户使用范围扩展至港澳地区。全省率先推出社保卡制卡“立等可取”、电子社保卡双兼容扫码支付等创新举措。全国率先设立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澳门服务点,为澳门同胞提供“线上办、跨境办、自助办”人社服务。六是实施社保扶贫。落实扶贫对象全部由政府代缴城乡居保费政策,确保所有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截至目前,全市符合城乡居保参保条件且有参保意愿的63729人已100%参保,其中,已代缴费34453人,已领取待遇29275人。
(四)人才引育工程亮点纷呈。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落实“博士博士后汇聚计划”,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广东省博士工作站15家,新增在站博士后22人、博士107人,兑现博士博士后政策性补贴近4000万元。全市新增高层次人才3076人,发放各类人才补贴约2300万元。实施“湾区人才”工程,择优资助6个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达120万元,公布首批13所人才战略合作协议高校(学院),新建3所人才供给基地。成功举办广东“众创杯”博士博士后创新赛。开展“智汇江门”产业人才专项招聘活动,组织50家重点产业企业赴外地招聘678个岗位。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三支一扶”人才140人,首创“红色加速营”专项培训。二是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创新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鼓励我市知名人士、杰出人才等社会力量举荐高层次人才。实施职称“牵引”工程,开通科技型企业家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4名科技型企业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评审,新增专业技术人才超7000人。落实医务防疫人员职称评审激励政策,22名医务防疫人员取得高级职称。首开“双通道”职称政策宣讲,参与人员近6000人次。三是提升人才服务质量。依托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提升人才服务效能。率先建立“政府+企业”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进一步规范优化“人才绿卡”发放和管理。加快建设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开通线上申请人才相关补贴事项共41项。四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江门市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高标准运营江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1家,园区年均营收达3亿元,税收达500万元,开展“红色加速 智汇江门”人力资源对接活动20余场,共为4.15万家企业提供服务,引进和服务对象达118.58万人。
(五)人事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落实防控一线医务人员激励措施,考察招聘疫情防控一线编外医务人员75名,其中驰援湖北医疗队编外医务人员10人;鼓励承担重点防控任务的医院在开展岗位晋升时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发动我市事业单位推出岗位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公开招聘,计划招聘932人。完善“百名博硕人才引育工程”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引育对象年度考核工作。指导市直相关单位制定完善人员分流安置措施,转隶安置在职、退休人员44人,保障机构改革平稳有序推进。二是保障人事考试安全。顺利完成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江门分考区笔试、广东省2020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江门考区笔试及面试、广东省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广东省事业单位2020年集中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笔试及面试、江门市直机关普通雇员公开招聘笔试及面试等人事考试工作,报名人数超过4.65万人次。排查风险隐患,提高考试安全系数,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事考试规范化管理,建立可追溯的责任倒查机制和纪律约束机制。进一步优化升级智能面试系统。做好人事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实人事考试协作机制。
(六)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共办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13宗,其中,办理欠薪案件96宗,为3748名劳动者追回工资等待遇5459万元, 全市未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重特大恶性群体性事件,未发生农民工到省进京聚访闹访事件。一是着力稳定劳动关系。依托江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具有江门特色的劳动合同信息化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全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机制,切实稳定疫情期间劳动关系。强化劳资纠纷风险排查,落实三级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来电来访值班和“首问首办”工作制度。二是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牵头组建江门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根治欠薪工作格局。全力做好2019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大力宣传并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2020年度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等全市性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强化司法联动打击恶意欠薪行为。三是规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落实“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工作机制,优先受理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依法做到有案必立、调解优先。设立江门市及蓬江区、新会区、开平市、鹤山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大力推广使用“粤省事”调解仲裁小程序,增开在线调解申请事项,累计处理线上调解申请746宗。发布全市2019年度劳动人事争议十大典型案例。
(七)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力打造红色“加速度”人社党建新品牌,连续两个季度被评为党建“插旗亮牌”红旗单位,局机关党委获评江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一是以理论武装夯实政治建设。局党组开展集体理论学习31次,各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学习200多次。创新打造“春风习习-初心书苑”,组织各类干部培训15场1200余人次。开展人社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获2020年度广东人社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优秀组织奖。二是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严格执行局党组工作规则和议事决策制度,局党组召开党组会议47次。启动“红色指数”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智慧党建工程。将稳就业保民生、三项培训工程等重点工作纳入党建督办。三是以服务基层锤炼党性初心。组建“暖企”党员先锋服务队,走访8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送补贴”“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创新实施红色组织力提升“百人行动”,对接服务全市100多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社区党组织300多次,指导推动3家企业、行业协会建立党支部。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229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或最多跑1次,占总数98%。四是以监督执纪强化作风建设。全面配合市委第三巡察组巡察工作,高质量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高质量完成机关机构改革后党支部换届选举。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人社“一号工程”,对全市人社服务窗口开展明察暗访。建成人社舆情监测平台,筑牢人社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打造强势人社宣传品牌,“五邑人社”微信公众号关注量突破41万人。五是以鲜明导向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突出表扬一批“抗疫先锋”模范,以此作为干部提拔任用、晋升级别、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强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等报告报备工作。用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全力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一是持续做好“稳就业”工作。优化就业政策体系,狠抓“促进就业九条”贯彻落实。加强就业形势分析和研判。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提升劳务协作水平,加强与东西部扶贫、对口支援和其他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的对接合作。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促进多形式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二是深化创业带动就业。高质量举办“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创业加速营、大讲堂系列活动。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构建以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为核心的“一园多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同步推进大广海湾(台山)人力资源生态园、江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农村电商“百园万站”推进行动,扶持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农村电商产业园、农村电商学院。三是提升就业实名制应用水平。推动与市场监管、统计、税务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扩大就业实名制数据覆盖面。建立数据交叉比对机制,提高就业形势监测和分析能力,保障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安全。建立全市企业用工监测机制,打造线上、线下的企业用工数据统计分析平台。
(二)扎实推进“三项工程”向纵深发展。一是做优做强“粤菜师傅”工程。结合江门侨乡文化特色和农旅资源禀赋,高标准开展粤菜技能人才培育、标准体系建立、粤菜创业扶持、技能扶贫协作、农餐旅多产业融合、对外交流合作等工作,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二是做大做专“广东技工”工程。推动院校提质升级,深化校企融合发展,优化技工院校专业规划设置。大规模开展企业职工适岗培训、以工代训和重点群体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大力培育选拔一批年轻、拔尖技能人才冲击世界技能竞赛。三是做细做精“南粤家政”工程。加快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和运营。大力开展居家、母婴、养老、医护四个重点培训项目,加快完善家政服务标准,着力构建诚信管理平台,打造“安心家政”服务品牌。
(三)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规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实施意见,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并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做好单位缴费比例过渡全国标准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持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退休“中人”按新办法计发养老待遇。巩固和推进职业年金实账积累。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规范完善被征地农民资金分配。二是用好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就业创业措施。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实施期限至2021年4月30日。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延续实施失业补助金政策,落实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发放。三是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落实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实习生、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八类非劳动关系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制度。2021年5月1日起,我市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将调整至省级统筹八类行业基准费率标准执行。创新工伤预防培训方式,不断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探索以政府招标的方式开展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调查机制。做好工伤保险长期待遇调整,建立健全工伤康复精准发动机制。四是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联合公安机关协商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合作制度机制。常态化做好社保基金非现场监督工作。加大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办法的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缺口预警和运行风险预警。五是深化社保卡“一卡通”创新应用。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持续深化第三代社保卡应用,开拓非接触、非对称认证应用场景。贯通实体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的应用范围,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一卡通”服务,推进社保卡跨境应用。
(四)加快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深入推进“湾区人才”工程,完善出台我市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管理办法,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江门)人才交流对接平台,推进省市人才共建项目。深化产业人才引育,编制《江门市急需紧缺产业人才目录》,加强人才供给基地合作交流,组建人才举荐委员会。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博士博士后人才“政产学研资”融合行动,搭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举办广东“众创杯”博士博士后创新赛、百名博士江门行等系列活动。建设和完善博士和博士后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深入推进职称“牵引”工程,开展“青苗计划”“精英计划”和“大师计划”等梯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行动。三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依托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大湾区国际人才服务窗口服务水平。开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江门行活动。开展流动人员档案信息化工作,力争逐步实现档案资料影相化、电子化管理。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深化扩容提质六大行动,建设江门特色“三支一扶”工作品牌。高标准运营广东江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五)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组织事业单位多层次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保障高校应届毕业生稳定就业。开展市直事业单位新聘人员岗前培训。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政策,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市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高层次、紧缺人才薪酬协商制度。二是保障人事考试安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人事考试工作。扩大“无纸化”考试模式应用范围。做好人事考试标准化考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争取市资金支持,协助技师学院建设人事考试标准化考场视频监控系统。推广岗位“胜任力模型”测试(心理测试)应用范围,提高岗位人才匹配度。
(六)健全劳动关系治理体制机制。一是扎实做好根治欠薪工作。会同住建等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建成市级建设领域工资支付监控信息系统,全面归集在建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并实现向省级平台共享。组织开展对各市(区)政府2020年度保障农民工资支付工作情况考核。二是推动劳动关系从管理向预防转变。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指导督促各市(区)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探索建设推广“区块链+电子劳动合同”信息平台,实现劳动关系治理现代化。三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社会化调解。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调解员聘任管理制度,建立调解员库并向社会公开。完善仲裁员聘任管理制度,提高仲裁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建立仲裁案件研讨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案件审理问题。加强与法院的裁审衔接,不定期召开裁审衔接工作会议。
(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是树牢全面从严治党人社总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人社系统行风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纠治“四风”。二是深化“红色加速度”党建品牌。深入实施红色组织力提升“百人行动”和“党建项目制”支部包干行动。持续落实党支部和党员“红色指数”评估、“党员政治生日”等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三是优化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人社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行动五年计划。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用好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选优配强干部队伍,优化人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