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着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建引领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一是强化政治建设。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严格落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强化理论武装。二是强化组织建设。创新实施机关党建“十大行动”,推动各党支部打造“一支部一品牌”,积极创建“四强”党支部。三是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举办领导班子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开展局领导讲纪律党课活动。每季度举办“以案明纪以案促廉”警示教育活动。
(二)抢抓“大桥经济”重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创业平台提质升级。推动产业、人才、创新融合,将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打造成为港澳青年来江就业创业“第一站”,与香港城市大学等11家港澳院校、团体建立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机制,“双创园”新入驻港澳项目22个,占入驻项目比例达66.7%,累计入驻港澳项目102个,辐射带动超9000名港澳青年就业。承办珠三角九市创业创新工作现场会并作经验交流发言。二是人才合作不断拓宽。全国率先开展粤港澳咖啡师职业“一试多证”技能人才评价,成为粤港澳“一试多证”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以外的首次探索。签订大湾区“9+2”城市人才合作备忘录,连续3年与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联合主办香港国际人才高峰论坛。市技师学院与东莞技师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三是参保服务持续优化。深化“湾区社保通”,全市设立16个湾区社保通服务专窗、6个“湾区社保通”网办专区、港澳人员即时发卡网点194个,港澳居民可通过专区线上办理湾区9市63项社保业务。港澳在江参保人数超1.6万人。
(三)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13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78人,均超20%以上完成年度目标。连续6次在全省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评A等次。一是稳定重点群体就业。统筹开发机关事业单位、“三支一扶”计划等政策性岗位3547个、市场化岗位1万个。“南粤家政”带动农村劳动力、妇女等群体就业创业1.83万人次。二是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零工市场+就业驿站”入选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建成8个标准化零工市场和80个就业驿站,全市开展家门口就业服务巡回活动691场,服务群众5.5万人次,促进就业5600人次。探索“大党委+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模式,蓬江区建成全省首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益性零工市场。积极争取省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试点,鹤山市桃源镇就业驿站聚焦伞篷产业促进超5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打造“新会陈皮技艺师”劳务品牌,作为广东省6个项目之一在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展示并作经验介绍。三是充分保障企业用工。打造“近邻+远亲”招聘服务模式,组织超9200家次重点用工企业开展市内外招聘会305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超4.4万人次。发挥“服务专员”作用,为77家次重点企业解决用工1.5万人次。
(四)推动社保扩面提质,社会保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50.62万人,较2023年年底增长1.38%。一是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开展基本养老保险提质增效,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2.9万人,参保占比提高2.25个百分点。单位从业的灵活就业劳动者等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增至8.87万人。二是社保制度改革平稳推进。稳妥有序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过渡,做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平稳实施准备,稳妥推进弹性退休制度,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三是优化社保经办服务。建成2190个“镇村通”服务网点,覆盖率达100%,实现90项社保服务事项不出村办理,延伸服务年均超70万人次。
(五)纵深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支撑力不断增强。新增技能人才近3.7万人次,新增特级技师5名、首席技师1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57.3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增至35.09%;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7万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26.8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3.03万人;连续两年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总量达53人。一是推动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提高人力资源供需精准度,编制发布产业人才和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突出人才政策对地区和产业发展的适用性,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创新和产业人才发展的实施细则》,赋予各县(市、区)可根据各自产业发展需求确定支持急需紧缺人才。二是大力招引集聚优秀青年人才。发挥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链接全国人才资源的作用,探索政校企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创新打造“十城百校”城市引才推介品牌,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14家,新增本科及以上人才超2.3万人、急需紧缺博士232人,新引进在站博士后29人。三是加力培养造就产业人才。建设卓越工程师人才自主培养生态链,成立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校企合作开办3个数字产业工程师“卓越匠心班”,新增产业工程师2776人,总量超5.5万人。创新“产教评”“园区技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新增培训超5.6万人次,带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87万人次。海目星(江门)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和广东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实现“零”的突破。推动技工院校“扩容提质”,参加第二届广东省技工院校科技发明与创新大赛,获一等奖数量全省最多。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培训4.28万人次,“农村电商”培训2009人次,“乡村工匠”培训1604人次,不断充实人力资源。
(六)注重机制创新和源头治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一是完善治理欠薪长效机制。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预警平台建设,开展建设工程领域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治理。创新开展“全链条”劳动关系体检,服务191家重点企业,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二是推进和谐劳动改革试点。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5年来首次实现下降。推动鹤山市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建设新业态就业友好型城市,制作发布新业态服务电子地图,试点在家政服务等行业探索实施劳动者与客户满意度互评、正向评价激励等措施。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加强党的建设,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实施政治引领行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严格执行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坚决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深化实施凝心铸魂行动。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持续创建学习型人社机关。三是深化实施建强堡垒行动。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党工青妇联动。四是深化实施争先锋做表率行动。严格压实机关党建“三级三岗”责任,持续打造“一支部一品牌”,大力创建“四强”党支部,进一步推动机关党建、业务、文化三融合。
(二)聚焦湾区联动,积极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是大力实施“就业通”。推动“双创园”港澳青年来江就业创业“第一站”服务体系化,深化“产业链、人才链、创业链”资源整合,引领带动全市“双创”环境升级。二是大力实施“人才通”。加强与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等港澳机构合作,发挥优势强化海内外招才引智工作。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拓展开展粤港澳养老护理员职业“一试多证”评价,助力打造世界华侨华人引资引智创业创新重要平台。三是大力实施“社保通”。建设粤澳社保一窗通(江门专窗),实现粤澳社会保障业务一窗办理。拓宽线下“跨境通办”自助服务,为港澳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三)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落实“稳就业16条”,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二是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健全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支持体系,继续开展“乐业五邑就在江门”系列活动,深化“1131”服务。落实大龄、长期失业、残疾等困难人员分级分类帮扶,统筹一批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设新业态就业友好型城市,促进新业态从业人员高质量就业。三是全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进返乡入乡创业试点项目建设,打造开平市赤坎镇、塘口镇两个典型镇。举办第六届江门市“乐业江门”创业创新大赛。四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8个“大党委+就业驿站”项目,完善“腾讯出行”线上零工市场,推动就业服务功能标准化建设,推进鹤山市、新会区省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不断提升“15分钟”就业服务圈覆盖面和效能。
(四)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强化保障力度。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加快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引导更多有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更高基准养老保障,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做好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聚焦新业态人员开展特色工伤预防宣传培训。二是优化提升社保经办服务。一体推进社保“镇村通”“湾区通”“跨省通”,打造优质社保服务。推动社保卡“即办即取”网点扩面升级,全面普及预约上门发卡激活服务。
(五)优化提升“人才倍增”工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新三十条”实施细则的衔接和落地,出台新一轮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办法。探索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落实基层林业系统“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倾斜政策。二是打造人才引育工作品牌。依托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链接部、省、市资源,深化“十城百校”城市引才推介工作品牌,建立政校企需求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大力度吸才引智。升级“侨才通”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持续营造人才服务闭环生态。三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工程师培养试点,推广数字产业工程师“卓越匠心班”。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深化“产教评”+“园区技校”模式,培训产业工人不少于5万人次,新增持证技能人才不少于1.5万人次,大力培育“侨都工匠”。高质量承办广东省咖啡师职业技能大赛。
(六)完善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进一步筑牢安全底线。一是推动“广东治欠20条”落实落地。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建设,抓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制度落实。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强化劳务派遣用工监管。推进“全链条”劳动关系体检服务。二是开展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支持鹤山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全面推进基层调解组织“智慧+”全覆盖,推广实施“构建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争议预防化解质效。实施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专项行动,推进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