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要做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增加农民工的收入,其中关键点就是解决好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我市始终把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疫情初期交通受阻返岗困难,到国外疫情蔓延本地企业订单减少就业岗位不稳,农民工群体备受冲击,失业风险升高。针对这个问题,我市通过“助返岗、拓岗位、提技能、优服务”四大举措,对冲疫情影响,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
疫情期间确保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
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实名制系统,逐一摸清农民工节前返乡和节后复工日期等信息,做好农民工返乡返岗摸排工作。引导农民工进行个人健康情况申报,指导企业做好复工复产防疫措施,保障农民工安全复工。
疫情初期交通受阻,农民工群体遭遇前所未有的返岗困难。我市持续通过组织包车、高铁专列等方式,为用工紧缺的重点企业提供“扶贫返岗直通车”“劳务协作返岗专列”。累计为超过1000家企业组织接送1万多名农民工返江返岗。加强与湖北各地商会、行业协会的对接联系,采取“点对点、一站式”包车直达方式,接送124名湖北籍务工人员返岗。迅速出台引导务工人员返岗复工的补贴政策,为包车接回员工的企业和自行返回的农民工提供交通补贴,审核发放企业包车补贴、员工自行返岗交通补贴合计120多万元,惠及务工人员6000多人。
帮助农民工多渠道就业
为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今年以来,我市打出“免、减、缓、返、补”政策组合拳,通过实施中小微企业免征、大型企业减征、困难企业缓交社会保险费的阶段性政策,全力稳定企业就业岗位。截至8月底,累计直接减免7.84万家用人单位社保费29.98亿元,为7千多家企业发放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2.52亿元。新增疫情防控期吸纳就业补贴、招工补贴,针对湖北籍务工人员设置延迟复工补助,全面兑现各项稳就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用工成本。今年以来,审核发放各类吸纳就业、促进创业补贴 7314.48万元。
坚持稳岗拓岗并重,重点在鼓励灵活就业和扶持返乡下乡创业上发力,支持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将灵活就业作为扩展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支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平台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进“粤菜师傅+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培训“一村一品带头人”420人,计划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60个,增加农民工就业渠道。支持促进“夜间经济”,规范夜市经营区域,解决未就业农民工的临时就业问题。
加快推进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上半年认定开平市塘口镇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和鹤山市森雅孵化器2家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并分别给予10万元奖补,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创业导师指导等服务。实施“乐业五邑贷”,返乡创业农民工最高可获30万元的免抵押创业贷款,并享受政府贴息。
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
近年来,我市高位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五邑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乡村工匠”工程等,通过发动培训机构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农民工求职趋向,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帮助农民工提升技能,从而更好实现就业。今年以来,开展“粤菜师傅”培训3910人次;推出“工匠讲堂”系列职业能力提升课程“菜单式”服务1474家企业培训2012人次;开展家政服务类技能培训4384人次。
落实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
为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就业政策服务,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间沟通协助机制,加强异地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有效推进农民工工作落到实处。
完善农民工综合服务。依托全市307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失业登记、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一站式”就业综合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举办网络招聘会117场次,促进7481家次企业与13.4万人次求职者对接,促成1.44万人成功就业。通过企业用工平台、就业失业监测系统、社保系统,分析农民工就业情况,促进服务更有针对性。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大力宣传贯彻《保障农民工工工资支付条例》,切实履行涉劳动关系问题专项治理主体责任。推出“欠薪投诉举报”线上维权渠道,加强欠薪案件督办,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79宗,其中办理欠薪案件73宗,为2651名劳动者追回工资等待遇4101.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