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林场30载,成就林业非凡事业”,这是对江门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园长林昌明职业状态的真实写照。近日,林昌明被广东省工程系列林业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成为我市首位在林业工程取得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30年来,林昌明同志一直深耕在林业基层第一线,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坚守在台山市红岭种子园从事林木育种工作,期间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累计参与联合国援华项目1项、国家种苗工程2项,主持国债项目1项、国家推广项目1项、省科技推广项目2项,其它项目4项,参与省科技项目3项。
爱岗敬业,长期扎根基层第一线
林昌明同志生长在粤北山区农村,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长大,自小就喜爱山水树木,在看到树木被砍、植被被破坏的危害后,他立志要为祖国的美丽山川披上绿装。高中毕业的他,毅然选择报读农业院校。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到珠三角发达地区就业的机会,选择到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参与林业育种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参加工作之初,时值夏季,林业技术多是户外工作,他每天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与普通职工一起,干着砍草、挖树穴等粗重活,还常被马蜂蜇,比以前干农活更苦更累,感觉这与大学生应该干的工作相距甚远。身体的劳累容易忍受,但身在异地、远离亲人的孤独更让他疲惫,他也曾产生过思想的波动。更有有广州市国营公司提出购买商品房等优越条件,想聘请他到广州工作,但是不甘于平凡的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基层。这一干就是30年,他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技术员做起,一步一脚印,边学边干,最终成长为场长、正高级工程师。
勇于创新,开辟林木良种选育新天地
台山红岭种子基地是国家国外松林木育种对外的主窗口,是排在前列的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林昌明同志在工作中,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将创新的思维贯穿于良种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发展之中,大胆实践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担任场长以来,他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开辟林木良种选育新天地。一是定位红岭基地的发展为“科研+科普”。二是充分利用人才队伍、土地、科研设备设施等优势,增加猴耳环树种。三是改变种苗生产的管理模式。将林业的粗放管理改变为精细管理,为保障种苗生产的高产稳产优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加快良种推广应用。
用心培养,打造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林昌明同志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打造高素质的育种队伍。如何吸收和留住人才是林昌明同志考虑的一大难题。他亲自跑高校和研究院所,连续5年引进招收研究生1人、本科毕业生13人、专科毕业生5人。但林业技术工作经常在户外,又苦又累,为了能够留住大学生,他带头从套间宿舍搬到单人宿舍,将套件宿舍重新装修提供给大学生们住,号召干部职工,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呵护他们的成长。逢年过节,林昌明会邀请身在异地的大学生到家里团聚,让他们倍感“家”的温暖。他每年坚持聘请国内著名专家、教授现场授课,提高了科技人才队伍整体专业技术素质。同时指导科技人员开展科学实验工作,总结科技成果,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最终在岗位上发挥技术力量,为林木育种发展作出贡献。2016年台山红岭种子园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功引进1名博士后进站工作。目前建立了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16人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科普同步,打造多功能林业生态
在坚持林木良种选育与繁育的同时,林昌明同志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经营模式,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服务职能,把基地打造成集国外松育种、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林业生态品牌。2017年,红岭种子园被江门市科协授权挂牌“江门市科普教育基地”以来,累计投资400万元,建有林业科普长廊、松树博览园、专类植物园等多项工程。
林昌明同志以场为家,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他是实干者,既是科研干将,又是管理人才,是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典型优秀先进代表。2016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台山市第二批市管拔尖人才、江门市林业名家和专家工作室领衔人; 2015年以来,有5项林业科技成果分别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奖励。
台山人社供稿,专技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