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是“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之首,是畅销全国的“网红”产品,新会陈皮产业的年产值已突破100亿元。自2018年“粤菜师傅”工程实施以来,江门、新会两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围绕新会陈皮做文章,以“粤菜师傅”工程为链条,以培养产业人才为着力点,助推新会陈皮产业发展壮大。
一、加强“粤菜师傅”载体建设,提升产学研能力。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和企业作用,培养陈皮菜烹饪人才。一是发挥院校基础作用。加强江门技师学院、新会技师学院、广东厨艺技工学校3所技工院校粤菜相关专业建设,加大资金和师资投入。目前,我市技工院校全日制粤菜专业在校生达2540人。二是发挥培训载体引领作用。依托省级、市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培训点,开展新会陈皮菜式烹饪培训。三是出版陈皮菜烹饪系列书籍。
全省首个地市出版发行具有地方特色《五邑风味菜制作工艺》,收录多款新会陈皮菜烹饪技法。编印《新会陈皮美食》《新会食志》《粤菜师傅•新会陈皮美味》等多本书籍介绍新会陈皮文化、菜式烹饪,塑造新会特色陈皮美食品牌。四是开发柑普茶实用课程标准。围绕新会陈皮产业发展需求,发动有关企业开发新会柑普茶制作项目培训课程标准,经省人社厅备案后,目前已由新会技师学院、市职业训练指导中心承担新会柑普茶制作项目培训。柑普茶从业人员参训并考核合格后,可获得培训合格证及相应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二、开展新会陈皮菜式研发,带动产业链发展。在新会技师学院建设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1家,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2家;依托基地建立新会陈皮风味菜研发中心,举办新会陈皮风味菜研发品鉴会12期,共研发陈皮菜式37道,培训参与人数达200人次。发挥新会陈皮风味菜研发中心产业链对接作用,助力本地特色食材扩大销路,推动餐饮行业创新经营,更促成上游食材供应商与下游餐饮企业对接,初步实现粤菜师傅从技能研发成果向产业经济效益的转变。例如,新会技师学院与一家养龟场合作,由龟场提供食材供学校开展菜品研发;促成台山合众食品厂与新会百美云吞合作,开展食材供给合作。同时,通过学校与食材供应商合作,有效降低了菜式开发成本和学校培训成本,扩大师生融入社会产业的实操实践渠道,提高学校师生烹饪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乡村工匠”职称评价试点,拓宽产业人才成长渠道。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价工作,印发《江门市乡村工匠职称评价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将新会陈皮作为8个试点评价专业之一。江门、新会两级人社部门深入陈皮产业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新会陈皮协会等开展政策宣讲。截至目前,申报新会陈皮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等职称的人员达130人。据不完全统计,新会陈皮产业链从业人员约5万人,从业人员大多数为种植户、基层一线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或中小企业中从事陈皮生产加工的人员。按照原有职称评价体系,新会陈皮产业人才没有参评渠道,现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价工作,有力拓宽了新会陈皮产业人才成长通道,助力产业发展。同时,在具体职称评价中,对学历、课题、论文等,放宽条件或不作要求,重点评价新会柑种植、新会陈皮加工经营、鉴定等技能技艺掌握程度和在新会陈皮技术推广、带头致富、脱贫攻坚等方面的贡献,确保选拔符合新会陈皮产业需求的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