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体系、推进技能人才社会化评价、推动技工教育扩容提质和构建技能人才成长梯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多个全省“首创”,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队伍支撑。。
一、立足产业需求,搭建更加完备的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江门市现有的三所公办技工院校90%以上专业对接全市重点产业,毕业生90%以上留在江门,进入各产业链重点企业。各技工院校紧紧围绕“校企双制”办学模式,与2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63家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培训3700多名。重点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江门市技师学院、台山市技工学校均成立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与德国莱茵TÜV集团(技术监督协会)合作共建“焊接培训考试中心”和“机器人培训考试中心”。江门市技师学院与广州造船厂技工学校共同推进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工作,成为江门五邑地区首个拥有“中国船级社CCS证书”培训认证资质的院校,与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共建“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校内建设了“国际焊接培训考试中心”等3个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累计为江门轨道交通产业及地方培养焊工技能人才1300多人,为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节约培训费用500多万元。
二、卯合产业发展,改善优化产业技能人才队伍结构。
全省首创“园区技校”项目,实施“园区技校三年行动计划”,对接3大组团、12个重点产业园区和15条产业链技能人才需求,设计发布了第一期“园区技校”培训课程清单100项,以“一园一策”“一企一案”“职业能力提升”的模式,为65家企业设计了96个培训解决方案,为1062家次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提升产业技术工人职业能力4607人次。对接产业园区和企业建设4类培养载体104家,首个“园区技校”共建联合体项目——“江门市技师学院恩平智造学院”,开设首批3个专业招生189人。江门市新会技师学院与李锦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设食品安全检验专业。台山市技工学校与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园区技校”共建联合体。推进园区技术项目对接,三所技工院校与多家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先后完成“智能对刀检测器”等13项校企技术研发项目,科研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解决我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技能人才供给”“技术技能提升”的瓶颈问题,形成“院校+园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三、紧跟市场导向,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
积极发挥企业评价“指挥棒”作用。江门市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覆盖902家大中型、重点企业及1217家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首批备案企业结合实际自主确定评价时间、评价方式、评价等级和评价试题,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有效带动同产业企业共同参与培训评价,推动产业链整体提质。实行技能人才薪酬体系与技能等级挂钩制度,目前江门市共有126家备案企业建立与职业薪酬、岗位聘任相衔接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技能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有效稳定企业用工。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2019年开展企业自主评价,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员工离职率仅0.2%,比没有参加评价的员工低1.2个百分点;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对生产一线工人进行评价,并作为员工上岗准入线,参与评价的员工均签订2-3年培养协议,参评人员流失率较参评前降幅达19%。
四、优化激励政策,营造更加浓厚的技能人才成长氛围。
2019年以来,江门市先后出台高技能人才养老保险补贴、高技能领军人才补贴、企业首席技师补贴、“侨都工匠”补贴等14项技能人才补贴政策,累计发放补贴5922.2万元,惠及技能人才2.8万人次。以人才激励政策引领技能人才自主培养,出台《江门市“侨都工匠”评选和扶持办法》,评出首届“侨都十大工匠” 9名,“侨都百优工匠”95名,以市政府名义举办颁证大会,打造“侨都工匠”技能人才自主培养新品牌。实施技能竞赛升级行动,举办江门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乡村振兴等各类竞赛60场次。在国赛数控系统与工业软件应用技术学生组赛项中,江门市选手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第1名),教师组赛项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在广东省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江门市16名选手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等奖项。通过技能竞赛,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