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队伍工作批示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技工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技工院校自主培育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特别是工业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技能报国路】专栏,展示、记录江门市技工院校优秀毕业生匠心筑梦之路。
余惠云,女,江门新会人,毕业于江门市新会技师学院葵艺专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传承人、新会区第六届拔尖人才、葵匠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第四届南粤技术能手”。
与葵结缘,芳华吐露
1992年,余惠云出生于乡风纯朴、山清水秀的新会大泽五和乡。家中承包的5亩葵林,是儿时一片绿油油的回忆:宽大的葵叶为她遮风挡雨,简朴的葵扇为她带来清凉。那个在蒲葵树下嬉戏、玩耍的小女孩,当然没有想过,未来的自己将和这葵叶——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也许是受家庭环境与氛围的影响,2009年,余惠云抱着一腔对蒲葵的热情,报读新会技师学院的特色专业——工艺美术与葵艺,成为新会技师学院第一届葵艺班学生。学生时期,她除了勤奋练习绘画、书法的基本功,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葵工艺技法,夜阑人静的校园里,葵艺室里的灯总是亮着,这方天地见证着她一笔一画、一针一线的坚持。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葵艺,她利用假期到当地葵厂,向葵艺工人、老师傅请教学习,还到画廊当装裱学徒,了解掌握葵艺书画的装饰与装裱。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和受画廊中各种书画的熏陶,其自身的素质与艺术修养不断提高。虽然专业技巧略显青涩,但已显示出不凡的葵艺设计与制作水平:2011年参加广东省环保袋设计大赛“葵制环保袋鸟的天堂”获一等奖以及创意奖;2012年参加广东省岭南杯手绘室内设计大赛荣获第一名。她也凭借自身的优秀表现入选广东省技工院校“校园之星”。
与此同时,在学校的安排下,她参与了许多大型活动的展示工作。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余惠云和葵艺这一民间瑰宝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而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古老行业里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
教学相长,艺显峥嵘
2013年,余惠云以优异的成绩留在新会技师学院任教,除了苦心钻研火烙葵扇等传统技艺,更致力于葵艺的创新与发展。她研习葵艺,却又不拘泥于葵艺,先后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精髓融合到葵艺中,创作了大型葵烙画《清明上河图》、《兰亭》,引起广泛关注。
也许越努力的人越能得到幸运之神的青睐,余惠云有幸得到国家级书法家李卓见老师的提携和鼓励,投其门下学习晋、唐法书及宋代瘦金体书法。书法上的精进,也促进了她对葵艺的传承、创作与研究。得益于众多名师的学习与交流,她在创作中迸发出新的火花——传承不代表一味守旧,于是越来越多的元素出现在她的葵艺作品里,别致、有趣的现代葵艺画让观者耳目一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日复一日的积淀,让余惠云的技艺不断精湛,她经常参加各项专业比赛和代表学校参展,成果丰硕。
2014年,其科研成果“葵艺烙画精品教学视频”荣获中国职协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评审活动一等奖;“葵贴绘画-锦绣山川”荣获江门市人社系统党的群众路线书画大赛一等奖;“葵扇画-蚌仙出游”荣获新会区教师美术作品评比二等奖;“葵灯-归巢”荣获首届江门礼物设计大赛三等奖。
2015年,荣获新会区“劳动光荣 工人伟大”书画比赛书法类二等奖;葵烙作品“兰亭”荣获第二届珠中江工艺美术大赛一等奖;作品“活”荣获广东省教师美术、书法作品展二等奖。
2016年,入选新会“十大手工达人”;作品“鸟儿去哪儿了”荣获江门市教师美术书法评比一等奖;“葵宫灯“获广东省技工院校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一等奖,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参加广东省书法新人新作展获得优秀奖,成功加入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成为新会有史以来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女性。
2017年,指导学生荣获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技能工匠争先赛团队组银奖以及广东省中小学创客大赛特等奖,获“创业伯乐奖”以及优秀指导老师;创办葵匠文化传播中心,保存葵艺相关实物、研究制作技艺视频资料,寻根还原已失传的新会竹箨画扇的制作技艺。
2018年,登上央视《我有传家宝》栏目以及芒果TV纪录片《寻找烟火里的声音》,向全国观众介绍新会葵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作品《粤韵葵风》入选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并获金奖。
2021年,作品《锦绣南粤》入选中国第十届花卉博览会并获金奖。
目前,她领衔的葵匠文化传播中心对社会贡献效益显著。
产品创收方面,产品种类多达150多种,其中葵扇类53项,创新葵工艺品88项,跨界融合共同研发产品9项,营业收入约为600万元。
文化传播方面,合作的学校、企业、事业单位有52家,研发课程22项,培训人数约4万人,营业收入约为420万元。
高校共建方面,与新会技师学院携手搭建教育平台,共同培养新会葵艺传承人;与五邑大学电商专业学生共建营销平台;与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探讨IPO金融方案。
大众创富方面,助残帮扶,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帮助上百名妇女、残疾人找到生存技能,实现自主创收。
科研创收方面,自主研制出智能烙画机、绣花机实用新型专利2项,知识产权专利1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严格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葵艺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从业人员也建立起认同感和历史感,培养出新生代葵艺人,激发葵艺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并得到持续不断的坚守、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