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履行主责主业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主动牵头承办10项江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并于9月底前全部高质量完成,有效推动多项民生保障工作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为民办事的实际行动。
一、基本情况
围绕抓好基本民生保障、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数字政务服务,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牵头承办加强粤菜师傅产业化建设、大力推进“广东技工”培训、高标准运营“南粤家政”产业园、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实施期限、开展靶向巡查培训+VR特色培训工伤预防项目、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等10项由人社部门牵头开展的市级层面“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指导组组长陈杭,以及张元醒、程大欣、顾达华、赵翠玲、蓝华等市领导先后到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园、江门市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江门市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等“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平台进行调研督导,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巡回指导组也先后多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议、检查档案材料等方式对上述10个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均对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实事成效予以肯定。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实际早谋划,用“情”做好为民服务。多渠道广泛收集并逐项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紧紧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等市民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制定《“我为民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对10项江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实行分类台账管理,明确每件“实事”的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并实行每月督办会商机制全力推进,逐个攻坚突破,推动学习教育成效转化成为民服务实效。以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核心项目,充分发挥三项工程在稳就业、促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以“小切口”带动“粤菜师傅”大民生。推动“粤菜师傅”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和企业作用,累计培训“粤菜师傅”17452人次(含在校生9463人次),其中获证5320人次。先后投入1285万元,建成省级“粤菜师傅”培养示范基地1家、“粤菜师傅”培训基地10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5家)、大师工作室19家(省级5家,市级14家)、市级培训点4家。推动“粤菜师傅”就业创业:积极推动“粤菜师傅”就业创业,全市现有餐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2.1万家,2020年营业额达115亿元;全省独创“粤菜师傅”彩虹计划创业项目,扶持65家彩虹计划创业店,带动8条产业链和10多家电商平台发展,年经济增创效益近1亿元。依托开平赤坎古镇“侨小馆”打造“粤菜师傅”创业基地,进驻商家10余家。2018年以来,累计向餐饮企业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1100万元,向餐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80万元。推动“粤菜师傅”产业发展:打造“粤菜师傅+食材供应链”模式,结合江门农产品丰富特点,建立“粤菜师傅”特色食材供应基地。建立“粤菜师傅+农业”联盟,举办台山生蚝节、杜阮凉瓜节、恩平粽子节等系列活动,擦亮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粤菜师傅”菜数字化,与阿里巴巴签订《数字“三项工程”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餐饮业数字化升级。推进“粤菜师傅”+旅游,上线“粤菜师傅•邑菜飘香”电子美食地图,发布多条“粤菜师傅+旅游”美食线路。推荐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参评“广东粤菜师傅名村”,前期网络投票获得省内该类别第一名。今年投入80万元,以技能实力打造新会古井烧鹅街、蓬江五洞牛肉街、台山都斛海鲜街、台山海宴五丰村华侨美食街4条“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带动乡村消费。推动“粤菜师傅”文化交流:先后制作江门“粤菜师傅”工程标识、主题歌曲、微电影,全省首个地市出版发行具有地方人文风情和餐饮特色的“粤菜师傅”《五邑风味菜制作工艺》丛书。发布多条“粤菜师傅”美食研学路线,今年 9-10月,举办3期“粤菜师傅”研学旅游体验团活动,吸引100多名华人华侨、港澳同胞及青少年参加。推动“粤菜师傅”国际化:开展粤菜师傅“学煮餸”惠侨活动,共吸引台山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30人参加。举办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华侨社团的“香飘万家知味台山——粤菜师傅连五洲”大型主题活动。
二是以“广东技工”服务“园区再造”“工业振兴”。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省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部署,全省率先完成技能提升专账资金支出任务,累计发放以工代训补贴和适岗培训补贴4.26亿元,近30万人次劳动者受惠。主动承担国家人社部下达我市职业培训券试点任务,向全市劳动者发放职业培训券超2.3万张。推进技能人才大规模培训评价行动:全面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截至11月初,已备案14家院校、100家企业、8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全市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45万人,11月底可完成省下达的3.3万任务。全省率先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全市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培训机构27个,面向社会提供39个技能培训项目,参加培训211人,获颁培训合格证123人。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大发展行动:目前,全市有技工院校3家,在校学生达1.8万人。三所技工院校均在实施扩容提质行动,江门市技师学院启动荷塘校区建设,荷塘校区规划占地201亩,一期工程投资7.5亿元,目前已动工建设,计划2023年9月交付使用。江门市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技师学院,目前正谋划建设500亩的新校区。台山市技工学校与广东厨艺技工学校实现联合办学,目前已规划面积500亩的新校区。推进产教融合:各技工院校均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模式,开展专业共建,“订单式”培养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三所技工院校90%以上专业对接江门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90%以上的学生在江门企业实习和首次就业。对接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推广“企校双制、工学一体”新型学徒制培训,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新型学徒培训备案企业82家次,备案职工3863人次。推进高水平竞赛交流:今年举办江门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39场,共1378名选手参加。2020-2021年,在国家和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前6名的选手分别有9人、60人。持续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累计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家、市级技能名师工作室43家,评出高技能领军人才9人,企业首席技师31人,培养“全国技术能手”6人、“广东省技术能手”76人,2021年全市发放高技能人才激励补贴2500万元。
三是强化体系建设,推进“南粤家政”工程高质量发展。建设“南粤家政”创业孵化平台,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园是我省首个家政产业园,也是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培养龙头企业、诚信企业的摇篮,目前产业园入驻家政企业35家,共认定省级家政诚信示范企业3家,市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4家。建设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学院,作为集“产、学、研”一体的新型家政研发培育平台;建设“南粤家政”培养示范平台,依托南粤家政(江门)培训综合基地,开发适应社会需要标准家政培训课程,全面推动家政从业人员提升技能;建设“南粤家政”交流合作平台,成立南粤家政(江门)护理学院,紧贴港澳家政人才需求,打造集教学、培训、鉴定三位一体的家政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南粤家政”行业发展平台,成立江门市家政服务协会,形成以优质家政企业为代表的行业集聚效应,促进行业从原来的“小散乱”走向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打造南粤家政(江门)数字化信息平台,建成“互联网+家政”服务超市,让市民“一站式”轻松购齐家政服务。目前有80家公司入驻平台,登记家政人员超1000人,完成订单量超2000单;推广家政“安心码”,搭建行业服务、信用记录和诚信体系,有效推动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提升服务质量;树立家政服务品牌,打造“邑管家”家政品牌,大力开展现代型、专业型、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师资培养,培育高素质综合型管家人才,共有69名学员参与并获得结业证书。推出港澳劳务合作品牌,树立口碑好、声誉佳的港澳劳务合作品牌。依托对外输出平台向港澳输出在岗家政劳务人员188人。深入开展家政社区行、乡村行基层服务品牌,促进家政服务需求端和人员供给端对接,今年累计组织54家家政企业举办11场活动,服务居民1.2万人次。深化港澳家政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开展“一试两证”技能鉴定;优化家政社区服务,建成12所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全面打通“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推荐就业+调解维权”全链条式的家政社区服务,全力打造家政服务15分钟生活圈。
(二)守正创新促发展,用“心”做好为民服务。针对企业对降费减负的需求、市民群众对高效便捷的社保服务需求、参保人对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的需求、劳动者对工伤预防的多元化培训需求,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全覆盖、惠民生、强基础、提效能”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保险的保障能力。一是创新工伤预防培训,织密安全“保护网”。对工伤高发行业、企业实施现场工伤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和工伤预防培训,指导企业工伤隐患排查和改善,累计完成53家重点企业和2家建筑工地的现场工伤风险危险因素巡查,针对企业职业危害因素为企业“量身定做”最急需、最实用的培训课件。按照一企一策、精准培训原则,上门为全市工伤事故高发的57家重点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一线班组长和员工开展了80场量身定制的现场互动与持续改善式工伤预防培训活动。在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成功建立全省首家工伤预防移动VR智慧基地,将VR安全体验区、医疗急救体验、触电体验、机械伤害展示等8个模块装入移动集装箱内,将作业现场常见的危险源、危险行为与事故类型具体化、实物化,体验者可通过VR模拟工作环境的各种危险场景,让员工身临其境,掌握相应的防范知识及应急措施,填补传统作业安全无法体验或体验不深刻的空白。制作工伤预防公益广告、动漫广告、开辟工伤预防宣传专栏;举办工伤预防知识微信竞答、工伤预防主题短视频大赛,有效营造全社会关注工伤预防的良好氛围。
二是提升民生服务效能,打造便民“一卡通”:打造居民服务“贴心卡”:全省率先推出现场快速发卡服务,将社保卡制卡时间从25个工作日压缩为“立等可取”;全省率先推出“一窗通办”社保卡综合服务,联合广发银行试点设立“社保卡一窗通办便民服务点”,为市民提供社保卡申办、各项待遇和扣费账号变更等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全国率先推出“跨境通办”社保卡服务,为港澳居民22项“跨境全省通办”人社自助服务。打造居民服务“暖心卡”:针对边远乡镇村民、偏僻厂区员工、在校学生和行动不便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线上申领、上门办卡和激活等暖心服务,服务人次达2.1万;开通社保卡异地线上申领。实现市内所有银行社保卡均可线上办卡,补换卡,支持邮寄送达服务。在804个人社劳动站所和银行网点均配备社保卡自助服务终端,提供业务查询和办理自助服务;在60个偏远农村地区建立社保卡农村服务点,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人社业务办理、小额取款等服务。打造以电子社保卡应用为核心的“五邑人社”微信小程序,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人社服务。打造居民服务“市民卡”:支持市民使用社保卡一键提取公积金、享受高龄津贴、工会会员和退役军人等补贴,目前我市每年通过社保卡发放的各项待遇和补贴超80亿元。联合开平市公交部门,试点将社保卡作为乘车卡,实现使用社保卡乘车刷卡消费、学生老人自动识别优惠打折、年审互认等便民服务。联合教育部门,探索将社保卡嵌入学校的园区出入、图书馆借阅、食堂消费等场景的应用,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三是提高居民收入待遇,增强群众“获得感”。将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2020年7月1日起提高至每人每月180元,其中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鹤山市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95元。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提高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参保情况,经资金测算后再次于2021年9月1日起,将全市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18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0元。四是降低企业发展负担,惠企利民“双促进”。将我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失业保险浮动费率政策在今年4月底到期后再延长1年至2022年4月30日;用人单位每年执行的浮动费率继续按0.32%、0.48%和0.8%三个档次执行,切实为企业减轻社保缴费负担。延续实施失业补助金政策至2021年12月底。2021年1-9月全市合计发放失业补助金0.19亿元,惠及2.42万名失业参保人员。继续落实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其中,对大型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对中小微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返还。并推行“免申即享”,以简政便民进一步扩大政策受惠面,2021年补贴申领范围覆盖至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2021年以来,我市失业稳岗返还已支出746万元,惠及企业数2989家,惠及职工人数9.26万人。2021年8月起我市实施“免申即享”政策,目前已完成10226家企业资料审核,预计将返还资金1350万元。
(三)深入一线解民需,用“力”做好为民服务。以打造“红色加速度”人社党建品牌为抓手,组织市本级和各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开展支部党建结对活动和红色组织力提升“百人行动”,引导党员干部积极深入基层、企业、社区联动开展“一对一”暖企惠民服务活动,以点带面推动人社援企惠民政策落实落细。一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通过加强政银合作、开发线上申请平台、广泛宣传政策等方式,全面落实扩大对象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标准、提高批贷效率等要求,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高效便捷提供资金支持,全市发放贷款金额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以来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9笔共计2.36亿元,贷款发放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3.44%。举办第三届江门市“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分设院校学生创智赛、大众创业创富赛、残疾人公益赛、华侨华人文旅创业创意赛共四个赛道,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报名项目1100个,比第二届多出723个,经初赛、复赛、决赛等环节,已评选出6金10银14铜28优秀奖,选送多个项目参加广东省“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获得1金1银1铜的好成绩。大赛有来自全球51所高校的项目参加,让国内外更多双创菁英认识江门、了解江门,形成“智汇江门,邑起创业”的良好局面。
二是推进农村电商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整合院校、社会师资多途径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工作,推出线上灵活培训课程,设计“春节‘培’您学”项目,推出“云科聚匠”、“远程培训网”、“腾讯课程”等线上免费课程,包括经营管理、粤菜餐饮管理技能、电商运营等众多课程,培训381人次,全市累计农村电商培训服务企业1354家次,提升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职业能力4787人次。连续两年组织实施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提升项目,18期培训班提升农村经营管理带头人能力760人。全省首个地市组建农村电商发展共同体,以“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模式,引导首批36家单位院校、农户、行业组织、物流公司与示范站点、产业园等携手合作,促成农村电商“抱团”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电商载体(平台)建设,全市建成农村电商培训和创业就业基地1家、农村电商产业园3家,扶持建设农村电商示范站120家,切实带动当地农产品“上行”,发挥带动创业就业示范作用。
三是精准实施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围绕支持企业就业、支持基层就业、支持创业创新、强化招聘服务、强化能力提升、强化困难帮扶六大方面细化12项工作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以来共开展28场职业指导下基层活动,组织职业指导讲师进校园、进园区,为应届毕业生和创业者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创业指导等,服务高校毕业生6350人次,服务初创企业45家;组织289家次企业参加市外高校13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947个,达成就业意向1391人。开展江门市青年技能培训行动,对35岁以下青年开展技能培训15723人次,其中通过技能提升获得培训合格证53人次、技能证书合计8689人次。扩大“三支一扶”工作面,2021年实施区域扩展至新会区和鹤山市,已招募并到岗132人。积极指导各市(区)和市直事业单位大力推出岗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今年以来,全市事业单位发布招聘岗位3257,应届高校毕业生可应聘岗位数占招聘岗位总数的74.2%。
三、创新亮点
(一)推进“三项工程”方面:“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每项工程都有全省独创或领先的项目:“粤菜师傅”工程方面,全省首创“彩虹计划”餐饮创业项目,全省首个地市出版发行具有地方人文风情和餐饮特色的“粤菜师傅”《五邑风味菜制作工艺》丛书,全省率先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价,评出烹饪专业乡村工匠工程师156人,推动“粤菜师傅”国际化,我市成功获评“世界名厨之乡”称号。“广东技工”工程方面,2021年底全省率先完成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支出任务,全省率先发放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举办全国首个“连锁经营管理师”培训试点项目,全省率先完成部、省下达的职业培训券发放和使用任务,江门市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技师学院。“南粤家政”工程方面,建成全省首家南粤家政产业园,全省率先推出“互联网+”家政供需超市、技能培训超市信息平台,全省率先建设“南粤家政”数字化信息平台,全省首推家政“安心码”及服务消费券。
(二)创新工伤预防模式方面:在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成功建立全省首家工伤预防移动VR智慧基地,通过VR 技术和设备填补传统作业安全无法体验或体验不深刻的空白,工伤预防VR智慧基地还可在不同企业之间巡回教育培训,形成科学、高效、可推广的工伤预防培训教育模式。
(三)推进“农村电商”工程方面:有效构建地市、县区、镇街、村居四层次覆盖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在9月14日全省农村电商工作推进会上,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仅有的两个地市代表,向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农业农村系统推介江门农村电商工作成效和经验。
(四)扶持创业方面:今年以来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9笔共计2.36亿元,贷款发放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3.44%,我市在2020年度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五)提升社保服务效能方面:全国率先推出“跨境通办”社保卡服务,全省率先推出现场快速发卡服务,全省率先推出“一窗通办”社保卡综合服务。
四、工作成效
(一)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今年1-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1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4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25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4.75%、96.4%和96.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3 %,控制在年度目标3%以内。出台《江门市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共9440.11万元,惠及企业6384家、劳动者2.72万人。
(二)“三项工程”成效明显。今年1-10月,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2661人;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399人次、“南粤家政”培训8402人次,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93.27%和120%;实施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培训班,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331人,全市开展普惠性农村电商培训2672人次,带动就业4718人;开展“乡村工匠”培训3983人次,带动乡村工匠就业创业3342人。发布首批17个江门市“乡村工匠”工程重点项目。全省独创粤菜师傅“彩虹计划”餐饮创业项目,累计扶持65家餐饮项目创业店开店经营,至少带动8条产业链和10多家电商平台发展,年经济增创效益近1亿元,带动创业就业3000多人,受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充分肯定。全省首家南粤家政产业园正式开园,目前入驻家政企业35家,总营收超过3950万元;成立南粤家政(江门)护理学院,建成首批12个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
(三)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2.2万人、100.78万人、106.92万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25.99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实行“免申即享”创新服务。上门为工伤事故高发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等开展了112场量身定制的现场互动与持续改善式工伤预防培训活动。设立758个江门市社保卡一窗通办便民服务点,全省率先提供社保卡申领、生活费用扣缴等“一窗式”服务。江门人社港澳服务点累计为港澳居民提供服务近800人次,累计审批发放港资澳资企业相关补贴564万元,避免居民疫情期间江澳两地奔波。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边远乡镇村民、偏僻厂区员工等群体提供线上申领、上门办卡和激活等服务2.1万人次,江门市每年通过社保卡发放的各项待遇和补贴超80亿元。